业技术创新体系。(9)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
从三个层面构筑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学研”新机制: 一是形成重点学科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知名教授、博士 点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学科和人才支撑作用。二是形成多层次的研 发支撑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和跨国公司 研发机构,形成与重点产业发展配套的研发支撑体系。三是形成 应用技术的支撑体系。主要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二 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建立政府支持与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投入机制。形成政府资 金引导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新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加大应 用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支柱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将政府资助的专 项资金用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分专项制定产业创新体系具 体实施方案;引导全市R&D投入年增长20%以上;到201O年,全 市制造业R&D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左右,形成国际水平的产 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和人才集聚平台,真正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 支柱产业;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为到2020 年在若干领域保持与国际产业技术先进水平同步发展打好基础。 提高承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项目的比例;积极参与和跟踪 国家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重大攻关项目,力 争取得30%以上的重大项目承接率,并给予一定的扶持。 2.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一是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在知识产权检索、申请、运用、 一22一
实施、管理和保护等方面,于2004年启动20家试点,争取五年内 达到1 00家。在专利新产品方面,研究制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新产品政策。二是加快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 略。提高企业应对WTO/TBT能力,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发起 国家标准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将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 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纳入国家和国际标准,掌握技术和 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3.完善大集团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加强企业自主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完善 企业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实现二次创新;鼓励兼 并收购国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等,以国际合作方式进行技术创 新;从体制机制方面,促进应用型经济研究所和企业集团的紧密合 作,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中央研究所在沪科技资源;加强宝钢 集团、上汽集团和广电集团中央研究院的建设,推动上海医药集 团、上海电气集团和航空航天等中央研究院的建设;到2007年,重 点支持10家有条件的大集团设立中央研究院。 4.建设市级以上开发区公共技术平台
支持开发区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标准化信息系统以及 计量检测和产品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提供 技术服务。选择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技术资源共享的通信网络 设备技术平台、光电子技术平台、微电子技术平台、电站设备技术 平台、装备制造共性工艺技术平台、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平台、基本 一23一
有机原料技术平台、生物医药技术平台、生物基因技术平台等。 5.培育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服务的创新体系 每批选取150家左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样本企业,重 点跟踪、支持和服务;每年推进一批民营企业科技项目产业化;加 大对市场前景好、技术能级高、人力资源丰富、管理到位的样本企 业的政策支持;研究推动民营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能级提高的政 策措施,支持微、特、精、专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发现和支持一批使 用新技术、引领市场、成长性强的企业快速壮大。 (二)以大项目投资为重点,保持支柱产业持续增长 一24一
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保证重点产业有稳定的技术开发 支撑;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信息管理, 增强宏观调控、风险预警的能力;实施投资项目动态跟踪,建立重 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保证投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以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和产业集聚 1.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按照新增项目全部进园区、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进园 区和条件成熟地区零星工业点逐步进园区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 向园区集中;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开发区中的都 市工业示范园;完善专业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导向;促进产业 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工业集中、管理集成的发展 格局。
2.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
以产业链为基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形成产业加速集聚格局。依托六大产业基地 和市级以上开发区,强化若干产业集群化发展,即:微电子及信息 产业群、光电子产业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石油化工及精细化 工产业群、精品钢材产业群、船舶及港口设备产业群、重型装备和 一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