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套装备产业群、航天航空产业群和生物医药及中药产业群。 3.提高工业区建设管理水平
对拟引进项目试行产业评估制度;每年编制和发布《上海产业 能效指南》、《上海产业用地指南》,并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按照 上海市《工业开发区建设规范》要求,提高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建 设水平。推广上海化工区“五个一体化\开发管理理念。在市级以 上工业区开展综合性信息化管理试点;提升工业区的环保基础设 施水平;完善工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推进市区联 动、工业区品牌输出;促进管理优势与地域优势相结合,提升工业 区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推动,全面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1.重点形成“五个一批”
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消费类品牌、一批装备类 品牌、一批高新技术类品牌和一批服务类品牌。特别支持若干有 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形成一批体现上海水平的具 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提升品牌研发水 平和服务实力。
2、不断开发新型品牌市场
梳理一批上海国际知名品牌、国内一流品牌,重点从产品品 质、产品市场定位、品牌文化、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品质保障、品牌形 象等方面,加强品牌内涵的提升和推广。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品 牌管理经验,搭建强有力的品牌信息处理平台,形成有效的品牌维 一26一
护及竞争策略,扩大和提升上海制造业的品牌孕育能力,加快形成 一批国际品牌。
3、努力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品牌竞争环境,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 同推进品牌发展的格局。二是积极发挥品牌的产业带动作用,形 成有利于推进支柱产业发展,为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品 牌推进机制。三是构筑以品牌宣传、推介、咨询、运营和人才培训 等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发展服务体系。四是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打 击假冒商标、名牌等不法行为;保护上海历史品牌,尤其是小规模 手工生产的品牌。
(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形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 1.合理有效配臵土地资源
编制2010年上海产业布局规划,构筑与“中心城、新城、新市 镇和居民新村”城镇体系建设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加强土地的集约 使用,逐步提高开发区用地建筑容积率,不断提高单位用地产出 率;对列入国家工商领域禁止投资目录,以及被上海地方产业政策 列入限期淘汰和禁止投资的新增项目,禁止提供土地;优先保证优 势产业发展用地指标。
2.有效调控能源和原材料供应
一是强化生产要素的平衡保障,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构建重要 商品和工业原材料保障机制。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形 成与企业互动、市场联动的信息导向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以经济 一27—
运行、重点商品进出口、产业损害为主要内容的监测分析体系。三 是强化重大事件的预警应变。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变动对产业的 影响,强化应对措施,制定预案,趋利避害。 3.加大劣势产业淘汰力度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要求,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取消高 耗能产业的能源价格优惠,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淘汰劣势产业中 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加大对劣势产业的淘 汰力度;对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外处 于落后水平的技术,以及重污染、高物耗及产生严重有毒有害物的 产品、技术和企业,有计划地关停并转迁,限期淘汰。支持企业盘 活工业用地,实现主动转型,并妥善安臵职工。在控制环境总量的 基础上,坚持有保有压,调整结构,将有限的环境容量用于支持精 品钢材和精细化工等重化工业的优化升级。 4、加快推广普及清洁生产
加快清洁生产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三个集中”的 要求,抓好第一批50家有条件企业的清洁生产试点。在上海化工 区、漕河泾开发区、吴泾工业区和宝钢集团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 区的创建。到2007年,50%以上工业区通过IS09000和 IS0140000“双优”认证;到2010年,80%以上工业区通过“双优” 认证。
(六)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改革为契机,形成各方面推进合 力 一28一
1.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一是综合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加快推进结构升级。在符合国 际惯例和WTO规则条件下,充分运用产业导向、信息发布、环保 标准、能源调控、土地配臵、财税政策、快速折旧、政府采购和首台 业绩等调控手段,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 规范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方式。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和引导产业发 展;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建立产业间协调沟通服务机制;研究分析 经济运行走势,及时披露上海产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提高信息透明 度。三是促进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 协会在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吸引国际性、全国 性和区域性行业协会集聚。 2.加快提升国有经济调控能力
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确立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各 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公正发展环境。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 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契机,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 集中优质资产、优秀人才、优势企业的产品和项目,投向先进制造 业发展中应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行业,以存量吸引增量、以 内资引导外资、以无形调动有形,优先支持以装备业为重点的先进 制造业发展壮大。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与各类社会资本联动,有进 有退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创造民营经济平等发展环境
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把允许外商进入的领域全部向民营 一29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