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放开;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参股国有企业、改善投资结构、完善 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产权多元化信息平台,为国有资产与各类社会 资本、资源联动创造条件,为民营企业打通投资重化工类产业的进 入通道,降低进入壁垒;支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的项目 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引导支持民营 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信 息平台等企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体 系,孵化有潜力的项目和企业;鼓励发展多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 服务机构;使上海成为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和“走出去\的首选之地, 提高民营经济与上海产业的融合度。努力形成“三个一批”,即国 企改革转制一批、自我发展壮大一批、市外民企吸引一批,探索具 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民营经济发展新路。
(七)以推广先进技术和加强产业跟踪为手段,提高制造业水 亚
1.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
一是推广普及制造业全过程信息化。鼓励企业对产品的设 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实行信息化,推广三维CAD和CAE 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DM)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虚拟设 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远程监测 和远程服务等技术运用。二是推广普及制造业共性技术。重点推 广普及共性技术中的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网络化、协同化、 开放式、数字化设计技术,特大型及关键零件的焊接、铸造、塑性成 一30一
形、热处理和加工技术,亚微米到纳米级的细微制造技术,以及产 品智能自修复及再制造技术等。三是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流程与工 艺。以绿色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研究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产品制 造、能源转换和大宗社会废弃物资源化三项功能的新一代制造流 程及相关工艺。鼓励企业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积极进行国际 技术标准的认证。
2.密切跟踪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动态
完善重点产业跟踪体系,建立政府购买产业发展信息的制度, 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按照市场化办法,重点购买 各方面在跟踪国际重点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购买世界最前沿制 造业工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为制 造业各行业、企业投资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3.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家咨询制度
在重点发展产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政府产业发展决 策咨询顾问。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遇到的问题,不定期举办咨 询研讨会;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研究、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和专 家学者的智慧和成果。
(八)以扩大开放和支持“走出去”为突破,加快制造业国际化 1.不断提高吸引外资质量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吸引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转移到上海 投资,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延伸产业链,提高对世界先进企业 和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以形成产业链和“以外引外”为主,鼓 一31—
励外商进行组团式、生产环节上下游贯连配套的项目投资;以存量 项目增资扩产吸引外资流入;提高外资的根植性。关注外资企业 运营与发展,作好沟通服务,促进“以资引资”和增资扩股。按照国 家鼓励国际资本并购国内企业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以购并等方 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外商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完 善资本市场。
2.建立专业招商新机制
依托国际专业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加大专业招商引资 力度;重点突出临港产业区、上海化工区、嘉青松等工业区的专业 招商。
3.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走出去,加快与国际产业接 轨,与世界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购并具有一定品牌 和核心技术的境外企业,推进商标无形资产运作;兼并收购国外技 术团队和科研机构,占领技术制高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外投资 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抢占国际市场;鼓励发展海外资源性合 资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探索涉外投资信息服务方式,提 供境外企业兼并、收购等经济信息。
(九)以制造业上下游延伸为载体,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拓展支柱产业服务功能
汽车产业重点加强向汽车服务业和研发设计两端延伸;电子 信息产业重点加强与媒体产业和电信服务等产业的结合,拓展数 一32—
字技术的应有;石化产业重点通过向精细化工的延伸,加强产业开 发和技术服务,形成化工产品交易区。钢铁产业重点加强对汽车 制造、船舶制造和装备等产业的配套服务,改善物流管理,提供定 制化产品服务等;鼓励钢铁企业与造船、汽车、装备制造等下游企 业共同建立用户使用技术研究中心、服务中心等,寻求区域内产业 的协调和互动发展。
装备产业加快向成套服务和系统集成突破。以大型成套工程 项目带动装备业升级,鼓励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 外相关企业或机构组建形成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 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在电站、化工和冶金等领 域,形成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成套服务能力。打造以北京路 为主体的国际装备服务贸易区,设立非标准件设计及工程装备服 务中心,探索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电子化交易。 2.打造十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重点引导优势明显的地区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区:
——张江的研发服务区。进一步发挥国内最大的微电子研发 基地和国家级药品研发中心的优势,提升“一所一校二十七中心” 的辐射功能,力争成为国际知名的研发集聚服务区。 ——漕河泾的技术服务区。发挥在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新 材料和生命科学等四大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上海重要的技术创 新和技术服务区。 一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