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2、塑造自我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参与变法,为近代中国缔造了一个昙花似的美梦。他心系国家,为后人写下了一篇激动人心的《少年中国说》,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课题解释:(筛选原文信息)
(过渡:首先从题目中提取一些信息) 1、 “记”就是叙事。(板书:叙事)
“记”的中心落在“演讲”上。(板书:演讲)
2、那么文章是不是重在写一篇演讲稿?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看文中大量的笔墨在写什么,重在写演讲的人——梁启超(板书:梁启超)
三、品人品文,走进梁启超:
1、本文对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在文中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作出旁注。
开场白:谦逊自负 方式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宏亮激亢 富于变化 表情:感情充沛 平易近人 肖像:神采飞扬 形神兼备
语言:生动有趣
内容:旁征博引 学识丰富 动作:手舞足蹈 自由洒脱
2、梁实秋先生对梁启超做出什么样的评价?请从文中找出原句。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的学者。那么“热心肠”怎么理解?现在我们说某人热心肠,指乐于助人。在这里热心肠应该是——爱国情怀。
四、 品人品文,合作探究:
1、学生思考并讨论: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课堂讨论。)
文中三处引文。下面请大家反复阅读原文,做简要分析。 结合文中细节赏析:
1)、关于杜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教师引导:
1、提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能说出杜甫这首诗的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1)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
(2)诗中可是说“初闻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
(3)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那么诗人为何而快?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这首诗。(读完后,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河南河北原被叛军占领的土地现被收复,叛军被打败,所以杜甫很快乐。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3、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那么,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与杜甫当时可有相似之处?任公与杜甫之心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明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小结:从任公先生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2)、关于《桃花扇》
A、提到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的动情。有谁了解这部作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
高皇帝是崇祯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B、教师提问: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教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光绪帝)
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教师小结: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教师小结:
世事变迁,往事如梦,变法失败,但当初的梦想又怎么能够随时间的流逝而忘却,心底的革命潜流又怎能荡然无存?正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任公先生悲的是自己追随的皇帝刚刚起飞就被折翼,悲的是国家运势无法扭转,他的悲从根本上来源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无法释放。
3)、关于《箜篌引》
(教师过渡:除了这两处能体现梁启超的热心肠,其余的地方还有吗?)(学生读《箜篌引》诗句)
A、提问:箜篌是什么?
明确:是一种乐器。我们初中所学的刘鄂的《老残游记》中有介绍,有点像竖琴。声音凄凉悲怆。 B、提问: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明确: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C、提问:结果如何?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明确:这是一种执着,直面死亡的勇敢行为,
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谭嗣同
教师引导: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学生齐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教师引导:他在临行前还说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话?
学生齐答:“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由此可见,先生的悲也正是因为先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教师小结:
《箜篌引》的悲剧在于狂夫对渡河的执着和牺牲。维新志士们在国家衰亡、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寻找民族出路而敢作敢为、英勇执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沉的爱国情怀让人赞叹。任公先生也正是拥有一腔爱国热忱才会有演讲时的忘情。
(学生齐读文章第8自然段,体会先生当时的心情。)
2、学生小结自己对“热心肠”的理解。
3、作者内心独白A、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庄子·人间世》 教师提问: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教师明确: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B、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 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梁启超 教师小结:
外在形式的表达源于内心情感的积淀。演讲时先生随作品内容而情不能自已,是源于内心对生活、对学术的热爱,这是一种真性情,也是热心肠的一种体现。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热忱。
名篇欣赏;(下面我们齐读这段文字深感受作者那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挥之不去的爱国之情。)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五、 总结收获
学完这课后,从写作的角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主发言,时间不充足,强调板书内容)
方法总结:
学习作者梁实秋通过细节的人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在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七、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请写一个片断,介绍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物的活动。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不低于200字。
板书设计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叙事 人物特点 手法
有学问 演讲 梁启超 有文采
有热心肠 爱 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