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及答
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
1.(15分)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SMR)是传统制取富氢混合气的重要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1000 K时,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反应热: ①CH4(g)②2CO(g)
C(s)+2H2(g) K1=10.2 ΔH1 C(s)+CO2(g) K2=0.6 ΔH2
CO2(g)+H2(g) K3=1.4 ΔH3 CO2(g)+4H2(g) K4 ΔH4(SMR)
③CO(g)+H2O(g)④CH4(g)+2H2O(g)
则1000 K时,K4=____________;ΔH4=_________(用ΔH1、ΔH2、ΔH3来表示)。 (2)在进入催化重整装置前,先要对原料气进行脱硫操作,使其浓度为0.5 ppm以下。脱硫的目的为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不同温度条件下电流强度对CH4转化率的影响。由图可知,电流对不同催化剂、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反应均有着促进作用,则可推知ΔH4____0(填“>”或“<”)。
(4)下图为不同温度条件下6小时稳定测试电流强度对H2产率的影响。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降低,电流对H2产率的影响作用逐渐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600 ℃时,电流对三种催化剂中的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催化剂表示式回答)影响效果
最为显著,当温度高于750 ℃时,无论电流强度大小,有无催化剂,H2产率趋于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我国科学家对甲烷和水蒸气催化重整反应机理也进行了广泛研究,通常认为该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CH4催化裂解生成H2和碳(或碳氢物种),其中碳(或碳氢物种)吸附在催化剂上,如CH4→Cads/[C(H)n]ads+(2–
n)H2;第二步:碳(或碳氢物种)和H2O反应生2n)H2。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残图如下(过2成CO2和H2,如Cads/[C(H)n]ads +2H2O→CO2 +(2+
程①没有加催化剂,过程②加入催化剂),过程①和②ΔH的关系为:①_______②(填“>”“<”或“=”);控制整个过程②反应速率的是第_______步,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3.32 ΔH1+2ΔH3?ΔH2 硫能使催化剂中毒(或硫能使催化剂活性下降等) > 增加 10Ni?3MgO/γ?Al2O3 温度高于750 ℃时,几种情况下的反应均达到平衡,催化剂不改变平衡状态 = Ⅱ 第Ⅱ步的活化能大,反应速率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方程式CH4(g)+2H2O(g)
CO2(g)+4H2(g),是由方程式①+2×③?②得到,
K1K3210.2?1.42K4===33.32,ΔH4=ΔH1+2ΔH3?ΔH2。
K20.6(2)硫会与催化剂反应,会使催化剂中毒,因此要脱硫。
(3)由图可知电流相同时,750 ℃甲烷的转化率比600 ℃时甲烷的转化率高,说明温度越高,转化率越高,K越大,ΔH4>0。
(4)据图可知,随温度降低,H2产率的变化幅度也增大,电流对H2产率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加;600 ℃时,10Ni?3MgO/γ?Al2O3催化剂在不同电流时H2产率的变化幅度最大,因此电流对10Ni?3MgO/γ?Al2O3催化剂影响最为显著;测试时间为6小时,当温度高于750 ℃时,由于反应速率加快,反应已经达平衡移动,而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因此无论电流强度大小,有无催化剂,H2产率趋于相同。
(5)同一化学反应,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对反应热不会造成影响,故过程①和②ΔH相等。根据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就越慢,故控制整个反应速率的是活化能较高的步骤,即控速步骤为第Ⅱ步。
2.铝及其合金可用作材料、铝热剂等,在环境修复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1)铝的冶炼、提纯的方法很多。
①高温碳热歧化氯化法冶铝包含的反应之一为:Al2O3(s)+AlCl3(g)+3C(s)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_______。 ②碳热还原Al2O3冶铝的部分反应如下: Ⅰ.2Al2O3(s)+9C(s)=Al4C3(s)+6CO(g) △H1=akJ/mol Ⅱ. 4Al2O3(s)+Al4C3(s)=3Al4O4C(s) △H2=bkJ/mol Ⅲ. Al4O4C(s)+Al4C3(s)=8Al(g)+4CO(g) △H3=ckJ/mol 反应Al2O3(s)+3C(s)=2Al(g)+3CO(g)的△H=__________kJ/mol
--
③用离子液体AICb-BMIC(阳离子为EMIM+、阴离子为AlCl4、Al2Cl7)作电解质,可实现电
3CO(g)+3AlCl(g),
解精炼铝。粗铝与外电源的_____________极(填“正”或“负\相连;工作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2)真空条件及1173K时,可用铝热还原Li5AlO4制备金属锂(气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Al、Fe或Al-Fe合金还原脱除水体中的硝态氮(NO3--N),在45℃,起始c(KNO3-N)为50mg·L-1、维持溶液呈中性并通入Ar等条件下进行脱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c0为起始浓度、c为剩余浓度):
①纯Al在0~3h时,NO3-几乎没有被脱除,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3h后NO3-被还原为N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l-Fe合金1~2h比纯A13~4h的脱除速率快得多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c3(CO)?c3(AlCl)4a+b+3c 正 4Al2Cl7-+3e- = 7AlCl4-+Al 3Li5AlO4 + 5Al 【答案】
c(AlCl3)121173K真空6H
+
15Li(g) + 4Al2O3 铝表面的氧化膜仍未被溶解 10Al + 6NO3-+ 12H2O + 10Al(OH)3 + 3N2↑ Al-Fe形成原电池能加速电子转移
45℃【解析】 【分析】
(1)①平衡常数表达式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②利用盖斯定律去反应热;
③电解精炼时,粗铝作阳极,而阴极上生成Al;
(3)②Al、Fe的活泼性不同,在溶液中可以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详解】
(1)①平衡常数表达式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固体的浓度为定
c3(CO)?c3(AlCl)值,不出现在表达式中,则平衡常数K=;
c(AlCl3)②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
111+反应Ⅱ×+反应Ⅲ×可得目标反应3412111+△H2×+△H3×kJ/mol 3412Al2O3(s)+3C(s)=2Al(g)+3CO(g),则△H=△H1×=
4a+b+3ckJ/mol; 12③电解精炼中,含有杂质的金属作阳极,失去电子,形成离子进入电解质中,在阴极得到电子得到单质,从而完成冶炼过程,因此粗铝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电解质溶液中Al以AlCl4-、Al2Cl7-的形式存在,在阴极得到电子,生成Al,电极方程式为4Al2Cl7-+3e-=7AlCl4-+Al;
(2)真空条件及1173K时,可用铝热还原Li5AlO4制备金属锂,Al则转化为Al2O3,化学方程式为3Li5AlO4+5Al
1173K真空15Li(g)+4Al2O3;
(3)①纯Al在0~3h,NO3-几乎没有被脱除,说明几乎没有反应,而在3h后,反应才开始,可能是由于Al的表面有一层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行,因此纯Al在0~3h时,NO3-几乎没有被脱除,其原因是铝表面的氧化膜仍未被溶解;Al和NO3-反应,溶液是中性的,产物中Al以Al(OH)3的形式存在,Al的化合价从0升高到+3价,NO3中N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0价,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Al和NO3-的系数比为5:3,再根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10Al+6NO3-+12H2O+6H+
-
45℃10Al(OH)3+3N2↑;
②Al、Fe的活泼性不同,在溶液中可以构成原电池,加快电子转移,加快了反应速率。
3.
近年来,随着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氯气的需求量和氯化氢的产出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因此,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回答下列问题:
(1)Deacon发明的直接氧化法为:4HCl(g)+O2(g)=2Cl2(g)+2H2O(g)。下图为刚性容器中,进料浓度比c(HCl) ∶c(O2)分别等于1∶1、4∶1、7∶1时HCl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可知反应平衡常数K(300℃)____________K(400℃)(填“大于”或“小于”)。设HCl初始浓度为c0,根据进料浓度比c(HCl)∶c(O2)=1∶1的数据计算K(400℃)=__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按化学计量比进料可以保持反应物高转化率,同时降低产物分离的能耗。进料浓度比c(HCl)∶c(O2)过低、过高的不利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 (2)Deacon直接氧化法可按下列催化过程进行:
1Cl2(g) ΔH1=83 kJ·mol-1 211CuCl(s)+O2(g)=CuO(s)+Cl2(g) ΔH2=-20 kJ·mol-1
22CuO(s)+2HCl(g)=CuCl2(s)+H2O(g) ΔH3=-121 kJ·mol-1
CuCl2(s)=CuCl(s)+
mol-1。 则4HCl(g)+O2(g)=2Cl2(g)+2H2O(g)的ΔH=_________ kJ·
(3)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HCI的转化率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写出2
种)
(4)在传统的电解氯化氢回收氯气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最近采用碳基电极材料设计了一种新的工艺方案,主要包括电化学过程和化学过程,如下图所示:
负极区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反应方程式)。电路中转移1 mol电子,需消耗氧气__________L(标准状况)
(0.42)2?(0.42)2 O2和Cl2分离能耗较高、HCl转化率较低 ﹣116 【答案】大于
(1?0.84)4?(1?0.21)c0增加反应体系压强、及时除去产物 Fe3++e?=Fe2+,4Fe2++O2+4H+=4Fe3++2H2O 5.6 【解析】 【详解】
(1)根据反应方程式知,HCl平衡转化率越大,平衡常数K越大,结合图像知升高温度平衡转化率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K(300℃)>K(400℃); 由图像知,400℃时,HCl平衡转化率为84%,用三段式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
4HCl(g)?O2(g)?2Cl2(g)?2H2O(g)
起始(浓度) c0 c0 0 0
变化(浓度) 0.84c0 0.21c0 0.42c0 0.42c0 平衡(浓度)(1-0.84)c0 (1-0.21)c0 0.42c0 0.42c0
(0.42)2?(0.42)2则K=;根据题干信息知,进料浓度比过低,氧气大量剩余,导致分
(1?0.84)4?(1?0.21)c0离产物氯气和氧气的能耗较高;进料浓度比过高,HCl不能充分反应,导致HCl转化率较低;
(2)根据盖斯定律知,(反应I+反应II+反应III)×2得
4HCl(g)?O2(g)?2Cl2(g)?2H2O(g) ?H=(?H1+?H2+?H3)×2=-116kJ·mol-1;
(3)若想提高HCl的转化率,应该促使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以增大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也可以及时除去产物,减小产物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
(4)电解过程中,负极区即阴极上发生的是得电子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属于还原反应,则图中左侧为负极反应,根据图示信息知电极反应为:Fe3++e-=Fe2+和4Fe2++O2+4H+=4Fe3++2H2O;电路中转移1 mol电子,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需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是1mol÷4=0.25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25mol×22.4L/mol=5.6L。
4.甲醛(HCHO)俗称蚁醛,在化工、医药、农药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I·甲醛的制备
工业上利用甲醇脱氢法制备甲醛,己知:CH3OH(g)HCHO(g)+H2(g) △H
-(1)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甲所示,△H=___kJ?mol1。
(2)为提高CH3OH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在温恒容条件下,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有___(填标号)。 a.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保持不变 c.v(CH3OH)消耗=v(H2)生成 d.甲醛的浓度保持不变
(3)选用Ag/SiO2—ZnO作催化剂,在400~750℃区间进行活性评价,图乙给出了甲醇转化率与甲醛选择性(选择性越大,表示生成该物质越多)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制备甲醛的最佳反应温度为___(填标号),理由是___。 a.400℃ b.650℃ c.700℃ d.750℃
(4)T℃时,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1甲醇,发生反应: ①CH3OH(g)②CH3OH(g)II.甲醛的用途
(5)将甲醛水溶液与硫酸镍(NiSO4)溶液混合,可用于化学镀镍。反应过程中有CO2产生,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若收集到112mLCO2(标准状况),理论上转移电子___ mo1。
【答案】+84 升高温度 降低压强 bd c 此温度下甲醛的选择性和甲醇的转化率均较高 1.575 HCHO+2Ni2++H2O=2Ni+CO2↑+4H+ 0.02 【解析】
HCHO(g)+H2(g) CO(g)+2H2(g)
平衡时甲醇为0.2mol,甲醛为0.7mo1。则反应i的平衡常数K=___。
【分析】 【详解】
(1)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能量差为463kJ/mol-379kJ/mol=84kJ/mol;
(2)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因此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我们可以采用升高温度、降低压强的方法来促进平衡正向移动,提高转化率;再来看平衡的标志: 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因此气体的密度是恒定不变的,a项错误;
b.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因此当压强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b项正确;
c.甲醇和氢气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因此无论何时都有v(CH3OH)消耗=v(H2)生成,c项错误; d.当甲醛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其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同,即此时达到了平衡状态,d项正确; 答案选bd;
(3)在700℃时,甲醛选择性和甲醇转化率均较高,因此700℃是最合适的温度,答案选c;
(4)平衡时甲醇为0.2mol,因此有0.8mol甲醇被消耗,其中甲醛有0.7mol,说明有0.7mol甲醇发生了反应①,有0.1mol甲醇发生了反应②,因此氢气一共有
0.7mol+0.1mol?2=0.9mol,代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有
c(HCHO)c(H2)0.35mol/L?0.45mol/LK==?1.575;
c(CH3OH)0.1mol/L(5既然是镀镍,则镍被还原为单质,而甲醛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HO+2Ni+H2O=2Ni+CO2?+4H;甲醛中的碳可以按0价处理,二氧化碳中的碳为+4价,因此每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需要转移4个电子,而112m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
2++0.112L=0.005mol,因此一共要转移0.02mol电子。
22.4L/mol【点睛】
量为
对于任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总有氧化剂得电子数=还原剂失电子数=转移的总电子数,因此只需求出最好求的那一项,另外两项就迎刃而解了。
5.尿素在农业、医药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工业上有多种工艺用NH3和CO2直接合成尿素。
(1)水溶液全循环法合成尿素的反应过程可用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表示: 反应I 2NH3(1) +CO2(g)?NH2 COONH4(1) △H1 = - 119.2 kJ?mol-1 反应II NH2COONH4(1)?CO(NH2)2(1)+ H2O(1) △H2= 15.5 kJ?mol-1
①写出NH3(1)与CO2(g)反应生成CO(NH2)2(1)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该工艺要求在190~ 200℃、13 ~ 24 MPa 的条件下反应,90℃左右反应可实现最高平衡转化率。试解释选择高压条件的理由:_________。 (2)在不同氨碳比L=
n?NH3?n?CO2?和水碳比W=
n?H2O?n?CO2? 条件下CO2平衡转化率x随温度T变
化情况如图所示:
①CO2平衡转化率x随温度T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试分析原因:_________。 ②在图中,画出L=4、W=O时CO2平衡转化率x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示意图____。 (3)实验室模拟热气循环法合成尿素,T℃度时,将5.6mol NH3与5.2molCO2在容积恒定为0.5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H3(g)+CO2(g)?CO(NH2)2(s)+H2O (g) △H1=—43kJ?mol-1
。达到平衡状态时,NH3与CO2的平衡分压之比 p(NH3): p(CO2)= 2:13。[p(NH3)= x(NH3)?p,
x(NH3)为平衡体系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p为平衡总压]。 ①T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 ______________。
②若不考虑副反应,对于该反应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 A.当反应体系中气体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相同条件下,提高水碳比或降低氨碳比都会使NH3 的平衡转化率降低 C.在容器中加入CaO,(可与 H2O反应),提高CO(NH2)2产率
D.反应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适当升温可提高单位时间内CO2的转化率 mol-1 190~200℃时,NH 【答案】2NH3(l)+ CO2(g)?CO(NH2)2 (l)+ H2O(l) △H =-103.7kJ·
2COONH4 容易分解为 NH3和
CO2,高压有利于反应I正向进行 温度升高,反应I平衡逆向
移动,反应II 平衡正向移动,在190~200℃之前,反应II 正向进行的趋势更大,190~200℃
之后,反应I逆向进行的趋势更大
1.5625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水溶液全循环法合成尿素的反应过程可用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表示: 反应I 2NH3(1) +CO2(g)?NH2 COONH4(1) △H1 = - 119.2 kJ?mol-1 反应II NH2COONH4(1)?CO(NH2)2(1)+ H2O(1) △H2= 15.5 kJ?mol-1
①根据盖斯定律,反应I+反应II得:NH3(1)与CO2(g)反应生成CO(NH2)2(1)和液态水的热化mol-1。故答案为:2NH3(l)+ 学方程式:2NH3(l)+ CO2(g)?CO(NH2)2 (l)+ H2O(l) △H =-103.7kJ·CO2(g)?CO(NH2)2 (l)+ H2O(l) △H2=-103.7kJ·mol-1;
②反应I 2NH3(1) +CO2(g)?NH2 COONH4(1) 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选择高压条件的理由:190~200℃时,NH 2COONH4 容易分解为 NH3和CO2,高压有利于反应I正向进行。故答案为:190~200℃时,NH 2COONH4 容易分解为 NH3和CO2,高压有利于反应I正向进行; (2)①CO2平衡转化率x随温度T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因为:温度升高,反应I平衡逆向移动,反应II 平衡正向移动,在190~200℃之前,反应II 正向进行的趋势更大,190~200℃ 之后,反应I逆向进行的趋势更大。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反应I平衡逆向移动,反应II 平衡正向移动,在190~200℃之前,反应II 正向进行的趋势更大,190~200℃ 之后,反应I逆向进行的趋势更大;
②L越大,氨的比例越大,根据反应I ,提高氨的浓度,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曲线应在原曲线之上,温度升高,反应I平衡逆向移动,反应II 平衡正向移动,在190~200℃之前,反应II 正向进行的趋势更大,转化率先增大,此后变小,L=4、W=O时CO2平衡转化率x
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示意图。故答案为:
;
(3)①T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2NH3?g?+CO2?g??开始/mol变化/mol平衡/mol5.62x5.6-2x5.2x5.2-xCO?NH2?2?s?+H2O?g?0xx
5.6?2x2? ,
5.2?x13x=2.6mol
2.60.5K== 1.5625。 2.60.42?()0.50.5故答案为:1.5625;
②A.2NH3(g)+CO2(g)?CO(NH2)2(s)+H2O (g) 该反应中,若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的总质量减小,总物质的量也减小,所以反应体系中气体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不能确定是否保持不变,故当反应体系中气体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时,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相同条件下,提高水碳比相当于提高生成物浓度,氨的平衡转化率降低,降低氨碳比会使NH3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故B错误;
C.在容器中加入CaO,(可与 H2O)反应,但生成的氢氧化钙也能与反应物反应,降低CO(NH2)2产率,故C错误;
D.反应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没有达到平衡前,适当升温可提高单位时间内CO2的转化率,故D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D。
6.CO2催化加氢制甲醇,是极具前景的温室气体资源化研究领域。在某CO催化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体系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有:
垐?i.CO2(g)+3H2(g) 噲?CH3OH(g)+H2O(g) △H1=-49.4kJ·mol-1 垐?ⅱ.CO2(g)+H2(g) 噲?CO(g)+H2O(g) △H2=+41.2kJ·mol-1 垐?ⅲ.CO(g)+2H2(g) 噲?CH3OH(g) △H3
-(1)△H3________ kJ·mol1
(2)5MPa时,往某密闭容器中按投料比n(H2):n(CO2)=3:1充入H2和CO2。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体系中CO2的物质的量分数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原因是____。 ②250℃时,反应ii的平衡常数____1(填“>”“<”或“=”)。 ③下列措施中,无法提高甲醇产率的是____(填标号)。
A 加入适量CO B 增大压强 C 循环利用原料气 D 升高温度 ④如图中X、Y分别代表____(填化学式)。 (3)反应i可能的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
注:方框内包含微粒种类及数目、微粒的相对总能量(括号里的数字或字母,单位:eV)。其中,TS表示过渡态、*表示吸附在催化剂上的微粒。 ①反应历程中,生成甲醇的决速步骤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
②相对总能量E=____(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已知:leV=1.6×10-22kJ) (4)用电解法也可实现CO2加氢制甲醇(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电解时,往电解池的____极通入氢气,阴极上的电极反应为____。
【答案】-90.6 温度改变时,反应i和反应ii平衡移动方向相反 < D CO、CH3OH HCOOH*+2H2(g)=H2COOH*+3/2H2 -0.51 阳 CO2+6e-+6H+=CH3OH+H2O 【解析】 【分析】 【详解】 (1)已知:
垐?i.CO2(g)+3H2(g) 噲?CH3OH(g)+H2O(g) △H1=-49.4kJ·mol-1 垐?ⅱ.CO2(g)+H2(g) 噲?CO(g)+H2O(g) △H2=+41.2kJ·mol-1 垐?ⅲ.CO(g)+2H2(g) 噲?CH3OH(g) △H3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i-ii可得反应iii,所以△H3=△H1-△H2=-49.4kJ/mol-41.2kJ/mol=-90.6kJ/mol;
(2) △H1<0,△H3<0,即生成甲醇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平衡时甲醇的物
质的量分数应减小,△H2>0,生成CO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随温度升高CO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分数会变大,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水蒸气减小幅度小于甲醇,所以Z代表H2O,Y代表CH3OH,X代表CO。
①依据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i消耗CO2,反应ii逆向产生CO2,最终体系内C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上述两个反应进行的程度相关。由于△H1<0而△H2>0,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温度改变时,反应i和反应ii平衡移动方向相反,且平衡移动程度相近,导致体系内CO2的物质的量分数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②反应ii平衡常数K=
c?CO?c?H2O?c?CO2?c?H2?,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计量数之和不变,所以可以用
物质的量分数来代表浓度估算K值,据图可知250℃时,CO2与H2的物质的量分数大于CO和H2O的物质的量分数,所以K<1;
③A. 加入适量CO,促使反应iii平衡正向移动,产生更多的CH3OH,而反应ii平衡逆向移动,又可减少CO2转化为CO,使更多的CO2通过反应i转化为CH3OH,故CH3OH产率提高,A项正确;
B. 增大压强,有利于反应i和iii的平衡正向移动,而对反应ii无影响,B项正确; C. 循环利用原料气能提高CO2的转化率,使CH3OH的产率提高,C项正确; D. 由图可知,升温,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下降,产率降低,D项错误; 综上所述选D;
④根据分析可知X代表CO,Y代表CH3OH;
(3)①生成CH3OH的决速步骤,指反应历程中反应速率最慢的反应。速率快慢则由反应的活化能决定,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仔细观察并估算表中数据,找到活化能(过渡态与起始态能量差)最大的反应步骤为:HCOOH*+2H2(g)=H2COOH*+3/2H2,Ea=-0.18-(-1.66)= 1.48 eV;
②反应i的△H1= -49.4kJ/mol,指的是1mol CH3OH(g)和1molH2O(g)的总能量与1 mol CO2(g)和3mol H2(g)的总能量之差,而反应历程图中的E表示的是1个CH3OH分子和1个H2O分子的相对总能量与1个CO2分子和3个H2分子的相对总能量之差(单位为cV),且将起点的相对总能量设定为0。所以,作如下换算即可求得相对总能量E: E=
VH1?49.4 ==-0.51eV;
NA?1.6?10?226.02?1023?1.6?10?22(4)因为电解过程CO2被还原为CH3OH,H2应发生氧化反应,故氢气通入阳极附近溶液中;而阴极上CO2转化为CH3OH,碳元素从+4价降为-2价,电解质溶液为硫酸,所以电极方程式为:CO2+6e-+6H+=CH3OH+H2O。 【点睛】
解答第3题第1小问时要注意框图中最后一步并非产生CH3OH的过程,而是已经生成的CH3OH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附的过程。
7.有效去除大气中的NOx(主要是NO和NO2)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1)用Pl-g-C3N4光催化氧化法脱除NO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酸性水溶液中,光催化脱除原理和电化学反应原理类似。g-C3N4端的反应:O2+2H++2e-=H2O2,Pl端的反应:___。
(2)次氯酸盐脱除NO的主要过程如下: ①NO+HClO=NO2+HCl ②NO+NO2+H2O
2HNO2
③HClO+HNO2=HNO3+HCl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
a.烟气中含有的少量O2能提高NO的脱除率 b.NO2单独存在时不能被脱除
c.脱除过程中,次氯酸盐溶液的pH下降
(3)NaClO溶液能有效脱除NO。25℃时,NO的脱除率随pH的变化如图-2所示;pH=4时,NO的脱除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
①25℃时,随着pH降低,NO的脱除率增大的原因:___。 ②pH=4时,60~80℃NO的脱除率下降的原因:___。
(4)一定条件下,将一定浓度NOx(N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入Ca(OH)2悬浊液中,改
n(NO2)变,NOx的去除率如图-4所示。 n(NO)已知:NO与Ca(OH)2不反应;
从Ca(OH)2悬浊液中逸出的NOx的物质的量NOx的去除率=1-×100%
通入Ca(OH)2悬浊液中NOx的物质的量①
n(NO2)在0.3-0.5之间,NO吸收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n(NO)n(NO2)大于1.4时,NO2去除率升高,但NO去除率却降价。其可能的原因是___。
n(NO)②当
③O3与NO反应的方程式为:NO+O3=NO2+O2,(该条件下不考虑O2与NO的反应)。保持NO的初始浓度不变,改变n(O3)/n(NO),将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Ca(OH)2悬浊液中吸收。为节省O3的用量,又能保持NOx总去除效果好,则留两位小数)
n(O3)合适的值范围为___。(保
n(NO)
【答案】NO?2e-+H2O=2H++NO2 ac pH降低,ClO-+H+=HClO,溶液中c(HClO)增大 HClO受热分解,溶液中c(HClO)减小 NO+NO2+Ca(OH)2=Ca2++2NO2-+H2O NO2量太多,剩余的NO2和水反应生成NO逸出,导致NO去除率降低 0.55~0.58 【解析】 【分析】
(1)g-C3N4端得电子,那么Pl端失电子,结合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可写P1端离子方程式;
(2)次氯酸盐脱除NO的主要过程可看出,脱NO的本质是转换成HNO3;
(3)NaClO脱NO的过程可看出,实际上是HClO与NO反应,所以pH变化HClO跟着变化,脱NO效果也会跟着变化;
(4)NO和Ca(OH)2不反应,NO、NO和Ca(OH)2三者反应,分析化合价可知产物为亚硝酸钙,在此基础上分析解答。 【详解】
(1)g-C3N4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过氧化氢,P1端NO失电子变成NO2,这样左边就出现了正电荷,右边加H+,结合原子守恒,左边应加H2O,所以P1端的离子方程式为:NO?2e-+H2O=2H++NO2,故答案为:NO?2e-+H2O=2H++NO2;
(2)a.从给出的条件看,次氯酸盐脱除NO是先将一部分NO氧化成NO2才脱出的,O2和NO反应生成NO2,就省了第一步了,所以烟气中含有的少量O2能提高NO的脱除率,a
正确;
b.从原理上看,氮氧化物转换为HNO3就被脱出了,NO2单独存在时能和水反应生成HNO3和NO,有一定的脱出率,b错误;
c.次氯酸盐水解显碱性,从原理来看,最后生成硝酸和HCl,pH下降,c正确; 故答案为:ac;
(3)①pH降低,c(H+)增大,产生更多的HClO,所以NO的脱除率增大,故答案为:pH降低,ClO-+H+=HClO,溶液中c(HClO)增大;
②HClO会分解,温度太高,HClO分解得太多,溶液中HClO浓度减小了,故答案为:HClO受热分解,溶液中c(HClO)减小;
(4)①NO和Ca(OH)2不反应,所以反应物有NO、NO2和Ca(OH)2,根据氧化还原规律,产物为Ca(NO2)2和水,所以离子方程式为:NO+NO2+Ca(OH)2=Ca2++2NO2-+H2O,故答案为:NO+NO2+Ca(OH)2=Ca2++2NO2-+H2O;
n(NO2)②当太大,NO2量太多,吸收不完,有一部分NO2就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
n(NO)这样就导致NO2去除率升高,但NO去除率却降价,故答案为:NO2量太多,剩余的NO2和水反应生成NO逸出,导致NO去除率降低; ③从图上看NOx总去除效果最好时,
n(NO2)介于1.2到1.4之间,设NO的物质量为1,
n(NO)那么则NO2的物质的量为1.2介于1.4之间,由NO+O3=NO2+O2可知,此时消耗O3和NO的量均为1.2到1.4之间,所以O3的量为1.2-1.4,NO的量为(1.2+1)到(1.4+1)之间,即
n(O3)1.21.4
在到,即0.55到0.58之间,故答案为:0.55~0.58。 n(NO)1.2+11.4+1
【点睛】
本题的(4)③采用设“1”法可将计算简单化。
8.氮氧化物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气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气中NO是主要成分之一。
(1)乙烯作为还原剂的脱硝(NO),其反应机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写出解吸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FeSO4-Na2SO3复合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NO,该方法利用Fe2+易与NO发生络合反应的特性,原理如下NO+FeSO4
Fe(NO)SO4
①如图是一段时间内不同吸收剂对NO脱除率对比,加入Na2SO3溶液后,吸收效率增强,除了Na2SO3也能吸收部分NO外,还能防氧化从而增大Fe2+的含量,写出此原理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模拟实验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NO的脱除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无隔膜法电解食盐水脱氮可将氮氧化物转化成NO3-,原理如图
①无隔膜条件下电解食盐水后溶液呈弱碱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N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下图所示,脱NO过程中控制溶液pH在______________范围内更合理。
【答案】2C2H4+6NO24CO2+3N2+4H2O 2Fe3++SO32-+H2O=2Fe3++SO42-+2H+ 温度过
低,反应速率缓慢;温度过高,NO的溶解度降低,都会造成脱除率下降 ClO-+H2OHClO+OH- 2NO+3ClO-+2OH-
2NO3-+3Cl-+2H2O 5—6
【解析】 【分析】
(1)反应机理示意图如图所示,解吸过程反应物为C2H4,NO2生成物为CO2、N2、H2O ,写出对应化学方程式;
(2)①Na2SO3具有还原性,Fe3+具有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防Fe2+氧化从而增
大Fe2+的含量;
②温度过低,反应速率缓慢,温度过高,NO的溶解度降低;
(3)①电解食盐水,阳极失去电子,反生为2Cl--2e-=Cl2↑,阴极得到电子,反生的反应为2H2O+2e-=2OH-+H2↑,总反应方程式为Cl-+ H2O= ClO-+H2↑,ClO-会水解; ②ClO-作氧化剂,NO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为2NO+3ClO-+2OH-+2H2O;
③根据图分析,当pH介于5-6时,Cl元素以HClO存在,此时氧化性最强。 【详解】
(1)反应机理示意图如图所示,解吸过程反应物为C2H4,NO2生成物为CO2、N2、H2O ,化学方程式为2C2H4+6NO22C2H4+6NO2
4CO2+3N2+4H2O,故答案为:
2NO3-+3Cl-
4CO2+3N2+4H2O;
(2) ①Na2SO3具有还原性,Fe3+具有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防Fe2+氧化从而增大Fe2+的含量,离子方程式为2Fe3++SO32-+H2O=2Fe3++SO42-+2H+,故答案为:2Fe3++SO32-+H2O=2Fe3++SO42-+2H+;
②温度过低,反应速率缓慢,温度过高,NO的溶解度降低,故答案为:温度过低,反应速率缓慢;温度过高,NO的溶解度降低,都会造成脱除率下降;
(3)①电解食盐水,阳极失去电子,反生为2Cl--2e-=Cl2↑,阴极得到电子,反生的反应为2H2O+2e-=2OH-+H2↑,总反应方程式为Cl-+ H2O= ClO-+H2↑,ClO-会发生水解,方程式为ClO
-
+H2OHClO+OH-,故答案为:ClO-+H2OHClO+OH-;
2NO3-+3Cl-
②ClO-作氧化剂,NO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为2NO+3ClO-+2OH-+2H2O,故答案为:2NO+3ClO-+2OH-6。
2NO3-+3Cl-+2H2O;
③根据图分析,当pH介于5-6时,Cl元素以HClO存在,此时氧化性最强,故答案为5-
9.水煤气变换[CO(g)+H2O(g)
CO2(g)+H2(g)]是重要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
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
标注。
该历程中决速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__(方程式两边若有相同物料不用约简)。水煤气变换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
(2)t1℃时,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水煤气变换反应,容器中各物质浓度(单位:mol·L1)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2 3 4 5 6 CO 0.200 0.138 c1 c1 0.116 0.096 H2O 0.300 0.238 c2 c2 0.216 0.266 CO2 0 0.062 c3 c3 0.084 0.104 H2 0 0.062 c3 c3 -
①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为__。
②5~6min时间段内,平衡移动方向为__(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平衡移动的原因是__(填字母编号)。
a.增加了H2O(g)的量 b.增加氢气浓度 c.使用催化剂 d.降低温度 ③t2℃时(t2>t1),在相同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达平衡时,CO浓度__c1(填“>”“<”或“=”)。
(3)已知反应Fe(s)+CO2(g)
FeO(s)+CO(g)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是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若T1时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0.5,则T1时FeO(s)+H2(g)平衡常数为__。
(4)水煤气可做燃料电池的燃料。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极A上H2参与的电极反应为__。假设催化炉产生的CO与H2物质的量之比为1︰2。电极A处产生的CO2有部分参与循环利用,其利用率为__。
Fe(s)+H2O(g)的
【答案】COOH+H+H2O=COOH+2H+OH CO(g)+H2O(g)CO2(g)+H2(g)
?H=-0.72NAeV/mol 3min~4min 向右移动 a > 吸热 1 H2+CO32--2e-=H2O+CO2
75% 【解析】 【分析】 【详解】
(1)起始状态反应物的相对能量为0,最终状态生成物的相对能量为-0.72eV,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水煤气变换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小于0。该历程中两次能垒分别为1.59eV-(-0.32eV)=1.91eV,1.86eV-(-0.16eV)=2.02eV,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2.02eV。该步骤的反应物的相对能量为-0.16eV的物质:COOH为相对能量为1.41eV的物质:COOHCOOH
+H
+H2O
=COOH
+2H
CO(g)+H2O(g)平衡状态;
②5min~6min时间段内,H2O的浓度增大,CO浓度减小,说明是增加了H2O的量,平衡正移,故答案为:向右移动;a;
③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转化率减小,则CO浓度>c1,故答案为:>;
(3)①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Fe(s)+CO2(g)案为:吸热; ②T1时反应Fe(s)+CO2(g)
FeO(s)+CO(g)的平衡常数K=2,即c(CO)/c(CO2)=2,若T1时
FeO(s)+CO(g)为吸热反应,故答
+2H+OH
+OH
+H
+H2O
,生成物
,由此可得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水煤气变换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2(g)+H2(g) ?H=-0.72NAeV/mol。
(2)①从表格中数据分析,第3~4min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已经达到
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0.5,即K=
c?CO2?c?H2?c?CO?c?H2O?=0.5,所以平衡时
c?H2O?c?H2?=1,所以T1时FeO(s)+H2(g)Fe(s)+H2O(g)的平衡常数K=
c?H2O?c?H2?=1;
(4)A为负极,负极上CO和H2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电极A上前去参与的反应为:H2+CO32--2e-=H2O+CO2;假设催化炉产生的CO与H2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2mol,电极A处转移电子为6mol,产生的CO2为4mol,在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CO2+4e=2CO32,当转移6mol电子时,参与循环反应的CO2为3mol,参与循环的利用率=
--
3mol?100%=75%。 4mol
10.钼及其合金在冶金、环保和航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1)Mo可被发烟硝酸及氢氟酸氧化为MoO2F2和MoOF4(少量),硝酸本身被还原为NO2,则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 (2)已知:2Mo(s)+3O2(g)=2MoO3(s) △H1; 2MoS2(s)+7O2(g)=2MoO3(s)+4SO2(g) △H2; MoS2(s)+2 O2(g)=Mo(s)+2SO2(g) △H3
则△H3=_________(用含△H1、△H2的代数式表示)
(3)电氧化法提纯钼的原理:将辉钼矿(MoS2)放入装有食盐水的电解槽中,用惰性电极电
解,MoS2被氧化为MoO42-和SO42-
①辉钼矿应放入电解槽的_________(填“阴极区”或“阳极区”)。 ②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钠作固硫剂并用氢还原辉钼矿的原理为MoS2(s)+4H2(g)+2Na2CO3(s)
Mo(s)+2CO(g)+4H2O(g)+2Na2S(s) △H,实验测得平衡时的有关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由图1可知,该反应△H______(填“>”或“<”)0,p1、p2、p3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图2可知,A点时H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__。
③B点对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MPa)2。
【答案】6:1 (△H2-△H1) 阳极区 2H++2e-=H2↑(或2H2O+2e-=H2↑+2OH-) > p3>p2>p1 50% 0.01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反应中N的化合价从+5→+4降低1价,Mo从0→+6升高6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必有6个硝酸中N降低6×1=6价,同时有1个Mo升高1×6=6价,即6个硝酸和1个Mo同时反应,即氧化剂有6摩尔硝酸反应时,就有1摩尔还原剂钼反应,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故答案为6:1;
(2)根据盖斯定律2Mo(s)+3O2(g)=2MoO3(s)①;2MoS2(s)+7O2(g)=2MoO3(s)+4SO2(g)②;
MoS2(s)+2 O2(g)=Mo(s)+2SO2(g)③,(②式-①式)÷2=③式,所以△H3=(△H2-△H1),故答案为(△H2-△H1);
(3)将辉钼矿(MoS2)放入装有食盐水的电解槽中,用惰性电极电解,MoS2被氧化为MoO42-和SO42-,所以辉钼矿应放入电解槽的阳极,故答案为阳极区;阴极区放电的阳离子为钠离子和氢离子,放电顺序氢离子在钠离子之前,阴极氢离子放电的电极反应为2H++2e-=H2↑(或2H2O+2e-=H2↑+2OH-),故答案为2H++2e-=H2↑(或2H2O+2e-=H2↑+2OH-); (4)①由图1相同压强下,温度升高,氢气转化率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又因为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正向吸热,△H>0,故答案为>;根据反应方程式MoS2(s)+4H2(g)+2Na2CO3(s)
Mo(s)+2CO(g)+4H2O(g)+2Na2S(s)可知该反应正向为气体体
积增大的方向,在相同温度下,压强越大氢气的转化率越小,由图1可知:在相同温度下p1下氢气的转化率最大,所以p1压强最小,p3下氢气的转化率最小,所以p3压强最大,所以p3>p2>p1,故答案为p3>p2>p1 ②由MoS2(s)+4H2(g)+2Na2CO3(s)
Mo(s)+2CO(g)+4H2O(g)+2Na2S(s),设A混合气体的
总物质的量为1mol,则A点时H2的物质的量为0.4mol,H2O的物质的量为0.4mol,则变化的H2的物质的量为0.4mol,A点时H2的为平衡转化率为α(H2)=
=50%,故答案为50%
③B点时H2、CO的体积分数均为25%,混合气体为H2、CO、H2O,则H2O的体积分数为1-25%-25%=50%,B点对应的平衡常数K=【点睛】
在分析图1那种有三个变量的图像时,一般做法是定一议二法,即先找相同压强下氢气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再定相同温度下氢气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
=0.01,故答案为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