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势效应,主要指社会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看法。
刻板印象,最初是一个印刷行业的术语,最早将刻板印象作为一个社会科学术语使用的是美国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李普曼。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比如“河南人很坏”等,都是片面化的刻板印象。
记者的心理
一、写作中的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顾名思义,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见解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特质,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拓宽记者的思维空间,发掘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报道题材,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侧面思维,就是从其他离得很远的领域取得启示的思维方法,是指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类比思维,是指利用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往往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利用相似理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才能做出有新意的、独特的新闻报道。历届的获奖作品,都是记者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对已有的、固有的结论不迷信、不盲从, 敢于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式。它的主要心理成分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一部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经过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
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德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随着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应用技能增强而逐渐产生的。
二、新闻写作中的心理手法
悬念,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在于把新闻事件中最引人的内容,先在前面来个提示,在读者心坎中悬下疑团,诱发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逼着你非往下读不可。
我们强调悬念的重要性, 并不是主张所有的新闻写作都要运用悬念, 更不主张在所有的新闻里都叫读者猜谜新闻写作中运用悬念, 应注意:
首先, 新闻中的悬念和文学作品中的悬念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新闻设悬到释悬时间间隔一定要小,设下悬念后要很快释悬, 这是由新闻必须简短、迅速的特点决定的。到该释悬的时候不能故意兜圈子,更不能只设悬不回答,给读者留下疑问。
其次,新闻写作中运用悬念,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悬念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拼凑的如果新闻事实本身没有设悬的条件,却故弄
玄虚,制造几个悬念,只能破坏新闻的真实性。
暗示,是一种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影响受众的心理行为。在新闻作品中所讲的暗示, 指的是一种潜信息即“新闻背后的新闻”。
通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修辞格,是诗歌中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通感是人的各种感官互相代替或一个感官引起其它感官的“共鸣”现象。
三、写作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写作中的偏见,指认不当是指无法分清同一范畴或类型中事物之间的区别,即把同一类型中的不同成员视为完全相同的个体。最常见的一种指认不当就是记者的高度概括。
编辑的心理
1、新闻编辑的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它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最早对认知方式进行研究的是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