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枣 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本内容。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剧本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老师展示图片: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有一筐枣及散在地上的枣儿数颗,树下还有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老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来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声。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呢?这枣儿,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呢?(板书课题:枣儿)
二、自主预习
第 1 页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2019年第1期,曾荣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童谣(yáo) .蓦然(mò) .羡慕(xiàn) .钢盔(kuī) .愣住(lènɡ) .
(2)词语释义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踌躇:犹豫不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答案示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叫你过来就过来”):故事的开端。写在枣树下,老人遇到捡枣儿的男孩。
第二部分(从“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到“老人仍在沉思”):故事的发展。写一老一少的交谈,老人回忆有关儿子的往事,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
第三部分(从“咱们学猫叫”到“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男孩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突出男孩对父亲的期盼。
第四部分(从“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到结尾):故事的高潮和
竹匾(biǎn) .掸去(dǎn) .
囫囵(hú lún) ..
踌躇(chóu chú) ..
第 2 页
结局。老人与男孩思想产生了共鸣,一齐呼唤亲人回归。
3.本文是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的?
答案示例:本文是围绕“枣儿”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也是本文的线索。 4.本文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示例:主要写了五件事: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儿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儿等父亲回来。
四、课堂小结
分角色朗读了本文后,我们了解到本文是以“枣儿”为线索展开的。那么,文中的“枣儿”象征了什么呢?以“枣儿”为题又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反复朗读、品味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蹑手蹑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可奈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囫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孙鸿为靖江________家。《枣儿》发表于《________》2019年第1期。
答案示例:1.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完整,整个儿的。 犹豫不决。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2.戏剧小品作 剧本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来分析、品味词句,从中了解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形象及“枣儿”的象征意义。
三、合作探究
第 3 页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关于“枣儿”的童谣一开始就出现,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这首童谣表达了“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暗示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答案示例: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从中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答案示例:在与男孩谈话中,老人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这一名字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还回忆了枣树的由来、枣儿掉落吓跑鬼子保护自己、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时而“自豪”“开怀大笑”,时而“沉默”“闪着泪花”“心事重重”,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还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4.老人与男孩做了怎样的约定?你如何理解他们的这一行为?
答案示例:老人与男孩拉钩约定:男孩还会再回来看老人。因为老人和男孩在一起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所以他们拉钩约定。
拉钩这一行为正是他们对亲情的渴望的真实体现。 5.你如何看待文中老人这个形象?
答案示例: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6.说说剧中的男孩是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剧中的男孩,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7.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示例: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8.结尾处的童谣有什么作用?
第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