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第 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P2#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CCz2f`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一、 导入课文:
秋天是一幅画 秋天是一首诗 秋风如雾 秋雨如烟 秋水如梦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同学们略举几例?d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U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EQR3Fh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0N^7 !A)Qt
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投影)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的自然风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郁达夫通过写;故都的秋景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二、 整体感知:
同学们知道,写作要先审题;阅读,同样也要先审题。从课题上,我们能看出课文要描写的对象是——“秋”,“故都的秋” 题目是明确的,又是深沉的。因为“故都”二字中还暗含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板书:故都的秋) 一个故都的秋景,何以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
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请大家边欣赏录音,边思考: 1. 找出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受的句子。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秋景?
2.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秋声”的?秋天能引起人们什么样的感触?(边听边在相关处作记号) (播放朗诵材料) 三、理解分析:
1.解决问题 问题1: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受的句子。
明确: “感秋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样的词语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在文学中,我们称这样的词语为“文眼”,其它的文字都是围绕文眼展开的,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
(板书:感秋 清 静 悲凉) “清”、“静”、“悲凉”可谓空穴来风(语出宋玉《风赋》),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同学们看课文3—11段,找一找,究竟是什么样的景物,以及哪些声音,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问题2、3 明确:(板书:绘秋 秋色 秋声) 问:文中写秋天的色彩用的多是什么色调? (点拨):描写的景物多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澹泊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问: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M[t_!Ri6v
明确:反衬。这些细微、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了秋的静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动衬静的艺术辩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生举例)《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衬托出“空山”之幽静;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也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6
教师总结:写秋声和秋色两个方面,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在辽阔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如此“清”“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情”——“悲凉”。 (板书:议秋 景 情)
2.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对这些景物进行概括,将其归纳为几幅秋景图?nslW8'.TE`^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t8vk
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闲话秋雨 秋果奇景 小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
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正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
四、课堂练笔与讨论:
1.我们说这篇文章采用了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写景是为了抒情,这让我想起一篇堪称是景色与情思交融的佳作——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3$Zw$ 这首小令虽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但却通过九组景物的叠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作者借秋天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达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1EX],E
同学们可不可以结合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借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写法,仿写一首关于故都的秋的小令?要求:通过景物的描写,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生动笔。展示个别所写)
《天净沙?秋思》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2.讨论: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还写到什么地方的秋? 那么开篇和结尾用了怎样的写法?Z=8pr\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南国之秋:慢、润、淡——第2、 13段)。 五、知人论世: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香山的红叶、颐和
园的游人如织,是北京秋天的盛状,作者为何避而不写?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既然郁达夫如此喜爱故都的秋,可是为什么又说它是“悲凉”的呢?)古代诗人名句,吟诵。)点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这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积淀,秋景的清、静,秋意的悲凉,与壮志难酬的志士仁人内心的敏感与落寞最为契合。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郁达夫,自然也不能例外。d
下面,我们就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LWjo6%T,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1921年代表作《沉沦》问世,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zqjBs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6yqAn@&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关于“悲凉”: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且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板书:故都赏景的心态 整个人生的感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知人论世。4I 六、感情基调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讨论,发言。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分析: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
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板书:留秋)(感情基调:板书: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七、小结:“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