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7 15:23: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例如:各级统计部门对其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及贸易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就是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例如:国家统计局每隔一定时期向社会公布的有关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每年编印的《中国统计年鉴》等,这些公报资料及年鉴就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为: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是人类长期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活动的目的是取得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取得必须依靠统计工作来进行。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一方面,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另一方面,统计学又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统计工作就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而统计学的出现只是近代的事情。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中常用到的基本概念有:总体与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这些概念很重要,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从而有利于本书以后各章的学习。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

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例如:某一地区的所有工业企业是一个总体,它是由各个个别的工业企业组成,每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同一性质),即都是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基层单位。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称“同质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某一项具体统计工作的研究范围,也是统计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总体单位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上例中的各个工业企业都是总体单位。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则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在社会经济现象中,统计总体大多是有限的。在统计调查中,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的一小部分单位,据以推断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前面所举的工业企业这个统计总体的例子里,每个工业企业都是一个总体单位。但是,当要研究一个典型企业的内部问题,如职工的有关情况时,则该企业的所有职工就成为统计总体,各个职工是总体单位。

二、指标与标志 (一)指标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劳动生产率等。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例如: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83084.8亿元,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等。 有关对指标的两种理解,我们在后面“统计指标”一章中再具体讲述。 (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例如:性别、工种等;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例如:年龄、工资等。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称为标志值,例如:某工人的性别是男性,民族是汉族,年龄是40岁,工资是2520元。在这里,品质标志名称是“性别”和“民族”,“男”和“汉族”是这类标志的具体表现;而“40岁”和“2520”则分别是数量标志名称“年龄”和“工资”的数值表现。 (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可以看出,指标与标志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四)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不同,有的指标可能会变成标志,有的数量标志也可能变成指标。例如,当以某省为总体时,其所属各县为总体单位,则各县的人口数是标志,因为它是总体时,该县所属各乡为总体单位,则该县的人口数就是指标,因为它反映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由各乡人口数汇总而得。 三、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在某一总体中,各总体单位应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同一性),除此以外,各个总体单位之间还具有不同的特征,以区别于另一总体单位。这些差异表现在某些标志上表现不相同。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例如:人的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标志表现为20岁、30岁等。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标志按其总体单位的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在一个总体中,每个总体单位都具有不变标志与变异标志。不变标志是指对所有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具体表现的标志,正因为具有这个不变标志,才使它们集合在一起构成同质总体;变异标志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例如:对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这个总体来说,其不变标志是“某个地区”、“工业”,这两个标志对总体各单位包括的范围进行了具体的界定,构成企业的同质性;而每个企业的职工人数、产量、产值等都可能不同,是变异标志,它们构成总体单位的变异性。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提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前面谈到,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因此,变异标志也就有品质变异和数量变异标志之分。例如:以每个职工为总体单位时,性别就是品质变异标志,其具体表现形式为男、女;年龄、工资等是数量变异标志。

把总体、总体单位和标志这三个概念联系起来,可对总体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1.同质性。即总体单位都必须具有某一个或若干个品质变异标志或数量变异标志。 2.大量性。即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树木要足够多。

3.差异性。即总体单位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品质变异标志或数量变异标志。

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才能形成总体。有了总体,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统计计算和统计分析。例如:为了研究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同质性)的生产经营情况,从总数为27477个(2005年年末数)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抽选出有代表行的1万个企业(大量性),这些企业的行业不同,规模不同,资金使用也不同(差异性)。 (二)变量

为简便起见,习惯上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例如:某集团公司下属三个分公司,甲公司的职工人数为650人,乙公司的职工人数为1023人,丙公司的职工人数为890人,要求计算该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的平均职工人数。在这里,“职工人数”是一个变量,所要平均的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三个数值,即三个变量值。

按变量值得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作为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指。例如:人的身高、体重等。连续变量的数值要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而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为离散变量。例如:职工人数、工业企业个数等,都只能按整数计算,不可能有小数。离散变量的数值只能用计数的方法取得。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连续变量如“年龄”,我们通常习惯用整数的方法表示。 为加深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将它们之间的联系用图1-1表示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 一、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是对标志的一般分类。而标志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是对同一总体的各总体单位而言的。

二、并非所有的数量标志都是变量。若某一数量标志是不变标志就不是变量。 三、我们把所有的指标也称为变量。 第三节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一、统计的任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我国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加强科学决策、管理和宏经济调控,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级统计部门在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大量统计信息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进行科学决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统计分析资料,从而拓宽了统计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使统计的职能发生了跟并性的转变。统计部门已由单纯的统计信息搜集整理机构转变为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统计信息管理机构。

二、统计的过程

统计的过程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统计作为统计工作,统计过程变性表现为统计工作的过程,其次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工作,统计的过程表现为统计的认识过程。

统计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认识过程。一方面统计认识过程和其他认识过程一样,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特点,它与其他认识活动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规律性。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一般可将统计的工作过程依次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在正式进行具体统计工作之前,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统计对象的性质,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资料汇总或整理方案以及统计分析提纲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它是整个统计工作协商、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统计设计规定的调查方案的要求,运用科学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搜集被研究对象的各项数字或文字资料。统计调查是认识事物的起点,这个阶段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及时,直接关系到统计整理的好坏,关系到统计分析的结果正确与否,决定着统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它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的加工处理过程。统计整理使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从而能够说明现象总体的特征,为统计分析打下基础。统计基础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对加工整理后的资料和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对未来进行趋势预测。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能揭示出现象本质和得到发展变化规律的结论,是统计工作获得成果的阶段。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统计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来认识其质的认识过程。它是研究量得,但却不是从定量开始的,而是从定性开始,即在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统计调查)之前,在 设计阶段,要求对研究对象有初步了解认识,要根据所要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任务、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规定分析这个对象的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分组方法,这种定性工作是下一步定量工作的必要准备。

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阶段,就是根据统计设计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各种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并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与汇总,对已汇总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整理,进而计算各种分析指标、各种再分组资料,为统计分析准备统计的、条理化的综合资料。

最后,在统计分析阶段,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对所掌握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和评价,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并据以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

可见,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向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量——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一过程,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包括搜集原始资料和搜集次级资料两种。

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这些个体资料需要通过汇总、整理,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

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它包括始用于其它研究目的,但本次研究仍可利用的资料;为对比分析所利用的历史资料、外地区部门的资料等。总之,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如果在统计调查阶段,在搜集原始资料时,出现较大差错,或者资料不全,形成“假数真算”那么不论其后怎样认真的整理和分析,也不会得到正确的认识,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统计调查担负着为整个统计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准确性,即真实可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及时性,即按规定时限完成调查任务,保证统计资料不失时效。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社会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又处于不断变化中,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方面。 统计调查可以按不同分类:

(一)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例如,人口普查就要对全国人口无一例外地进行登记调查;又如,经济普查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全面调查由于调查的单位多、组织工作量大,所有需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在不影响统计研究目的实现的条件下,常常采用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其中,抽样调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例如,为了研究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可以只对一定数量的住户进行调查为了掌握进出口商品的质量,抽取一部分商品做检验。又如,为了研究出生婴儿的性别比,可以抽选一定数量的医院、保健院,对其出生婴儿进行调查,不必对全国每一个出生婴儿进行调查。 在国内,所以非全面调查方法都叫抽样调查,并且依据被调查单位的选择是否按随机的原则分为概率抽样调查和非概率抽样(或称有意抽样)。

(二)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是为了贯彻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以上)所作得调查,一般是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等等,这些指标的数值在短期内变化不大,不需要连续登记,通常是隔一段时间登记其某时刻或某一天的数量。 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以上)所作的调查,一般是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等等,这些指标的数量在短期内变化不大,不需要连续登记,通常是隔一段时间登记其某时刻或某一天的数量。 (三)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表式要求,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这种调查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报告制度,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农业统计报表制度等等。 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情况或某些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例如残疾人状况调查、市场上销售的某一种商品的质量调查。

专门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搜索更多关于: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的文档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9u9k6xevt371qz5d0ci05ej21u0yu00k1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