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尽可能的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因此设计师的绿色设计可以遵循“获取最小值”这一创新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五种策略来获取更多更理性的创源。
环保专家都深知设置“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大胆提出的环境保护口号“零浪费”和“零浪费产品”,推动设计师们去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于环境的产品。[3]例如,某公司开发的为复印机生产重新设计的流水线闭合回路系统已经节约了价值35亿美元的材料和零件。最近IBM公司宣布,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该公司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往往由他们决定产品所选用的主要材料,产品如何制造?采用何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以达到最终的表面效果?产品如何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设计师对众多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顾客的需要,在这种实现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象浓缩清洁剂类的浓缩产品和传真、打印、复印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功能产品。类似的设想还有如用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积聚能量,满足住户的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需要。
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它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变的更具现实意义。同时它给现代设计师们以新的启示,使绿色设计的这片天空更加广阔。
从设计开发的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可有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和绿色产品生命周期之分。传统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始于提取原材料的投入,经过产品生产加工;止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而绿色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制造、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重新利用等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会有物料的输入和输出,有时可以进入人为的循环,即再利用,有时则要进入自然界的循环,造成环境、生态问题。
现代设计师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并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
及解决方法。 10.“绿色设计”的内涵是什么?(4分)
11.文章第六段说,“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结合全文来概括说明“获取最小值”的含义。(5分)
12.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符合绿色设计思路的策略?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6分) 四、【参考答案】 10.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4分)
- 29 -
11.在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产品需求的同时,使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到最少,(2分)而且通过尽可能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产品,使浪费趋向于零。(3分)(照抄原文“不仅要减少??或重复利用”得3分)
12.⑴以“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推动设计师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环境的产品;⑵设计师要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⑶尽可能地采用非物质化方式;⑷尽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人为循环。(每点2分,对三点满分)。 五、(2009年福建三校联考试题,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震旦鸦雀
学生时代读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其中有云“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漱”,从此知道“震旦”是中国古称。后来了解到有一段距今6亿年的地质年代,最先在中国被调查研究,故而被称为震旦纪。由此看来,“震旦”一词似乎凝结了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而以“震旦”命名的小乌,必定有其特别之处吧。 2007年6月初,我们前往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机缘巧合,在这里竞与久仰的震旦鸦雀不期而遇。调查进行到最后半天时,我们突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杯状巢,里面有5枚尚有余温的卵。巢的形状很像大苇莺的巢,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固定在几根芦苇上的杯状巢,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巢的巢材都是精选的苇茎,编织也更精细,巢色黄褐,一尘不染,卵的颜色和斑点也与大苇莺不同。一会儿,一只小鸟从芦苇丛中悄悄钻出飞进巢中。对照鸟类图鉴,我们兴奋地发现这竟是一只震旦鸦雀!无奈工作已接近尾声,下午我们就将结束这次调查返京。
6月底,我们再赴衡水湖。一连几日,淫雨霏霏,我们冒雨泡在齐腰深的苇塘里,寻找上次发现的震旦鸦雀巢。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早已雀去巢空。“也许选了新巢址呢!’朋友的话让我们重拾信心,继续寻找。果然拨开层层苇叶发现苇秆上正有一个震旦鸦雀嫩黄色的小巢,里面还有一枚呈奶茶色略带斑点的卵,拇指盖大小!不一会儿,—只震旦鸦雀就飞回来了。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不太怕人,它泰然稳“坐”巢中孵卵,与我们仅隔五六米。这一次我们总算能仔细地观察它了。它头部为灰色,两道黑色的眉纹从眼上方一直延伸到后颈。最特别的就是它们黄色的钩状喙,与鹦鹉的喙非常相似。拍摄完震旦鸦雀的孵化行为后,我们在附近几个苇塘里又陆续发现了数个巢,其中一个巢中有5枚卵,其中1枚颜色和大小与其他的略有不同,我们猜测这可能是杜鹃鱼目混珠的把戏。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为什么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巢两次?是不是它们一年繁殖两次?疑问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不知道它们的育雏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三周后,我们又来到衡水湖。我们在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满怀希望地走向最早发现的那个震旦鸦雀巢,小心拨开苇叶,震旦鸦雀的小巢慢慢显露出来。只见4个黑乎乎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光溜溜的皮肤还没有长出羽毛,双眼紧闭。我们立即架好设备,等亲鸟回采育雏。没过多久,苇叶晃动了,亲乌回采了。显然,亲乌还是比较警惕,没有直接飞入巢中喂食,它衔着满嘴的虫子在苇叶间一蹦一跳,迂回地向巢靠近,最终还是绕过我们的机器跳回巢里。一落到巢边,巢中4只小鸟就炸开了锅。我们从监视器上看到它们伸长了脖子,橙黄色的大嘴张得几乎和头一样大。亲鸟喂光虫子,又俯身从巢里叼出一团白乎乎的东西吞进肚子,这是雏鸟的粪,外面裹着白色的蛋白膜。看着亲鸟清理巢内卫生的一幕,不由让人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震旦鸦雀取食寄生苇秆虫子的方法十分特别,很像啄木鸟。取食之前,先用奇特粗厚的钩状喙敲击芦苇秆以确定虫子的位置,然后用喙将苇秆咬碎并将虫子叼出。
三访衡水湖,我们也仅仅对衡水湖地区的震旦鸦雀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震旦鸦雀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选自双月刊《大自然》2008年第2期,有删改)
- 30 -
13.根据文本概括震旦鸦雀的巢的特征。(4)
14.作者三次探访衡水湖,分别对震旦鸦雀的哪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6分)
15.作者对震旦鸦雀的研究初有成效,从全文看取得成效的缘由有哪些?试作简要分析。(5分) 五、【参考答案】
13.(1)安置在繁密、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一般不易被人发现。 (2) “一尘不染”。 (3)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 (4) 非常精致,精挑细选材料编织而成,色彩有黄褐、
嫩黄等,形似杯状。
14.(6分)第一次访衡水湖,了解震旦鸦雀巢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巢中卵的特征(2分,要点:鸟巢)。第二次访衡水湖,再次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巢卵,近距离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外形,观察了孵化行为(2分,要点:孵化)。第三次访衡水湖,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幼雏,亲鸟的育雏,特别的取食方法(2分,要点:育雏)。(每点2分,答到要点即可)
15.(5分)(1)有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跟踪记录,获取观察的资料。作者多次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巢卵;孵化和育雏,获取了第一手的真实可信的研究资料。(要点“跟踪观察”)②比较分析,甄别观察的现象。通过与“大苇莺”“鹦鹉。(“啄木鸟”的比较,更好来研究震旦鸦雀的特点。(要点“比较甄别”)③资料参照,确认观察的结果。偶遇震旦鸦雀,借助“鸟类图鉴”,确认是震旦鸦雀,显示观察的严谨。(要点“资料参照”);(3分,以上方法只要答出一种即可)(2)有科学的研究态度: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有吃苦耐劳的品质。(2分,要点“热爱”“吃苦”,答出一种即可)
六、(2009年山东名校联考试题,有删改)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
2050年全球变暖或致珊瑚礁灭绝
科学家在今天出版的《科学》周刊上撰文警告说,到2050年,日益增加的CO2排放量可能会导致海洋中的珊瑚礁灭绝。
这篇评论文章是由来自7个国家的17名海洋学家共同撰写的,其中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在全球变暖对珊瑚等许多海洋物种构成的毁灭性威胁的问题上,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评论文章。
海洋也会吸收空气中的CO2,CO2溶人海洋,会增加海水的酸性。这将削弱珊瑚将自己的骨骼变成石灰质的能力,它们将无法继续生长,开始走向死亡。
珊瑚礁是外海鱼类的“孵卵站”和“托儿所”。它们还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暴破坏,增加捕鱼业和旅游业收入。据估计,在亚洲,珊瑚礁渔业养活了一亿人口。全世界珊瑚的经济价值总计达到300亿美元。
海洋学家指出,珊瑚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全球变暖正在对它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对大气中CO2浓度的预测,科学家们提出了全
- 31 -
球珊瑚礁可能面临的三种前景。
在最好的情况下,大气中的CO2浓度将维持在当前3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上,珊瑚礁基本上能够完整地存活下去。
在中等情况下,大气中的CO2浓度将增至450ppm至500ppm,气温升高3.6摄氏度。耐热的珊瑚将占据主要地位,珊瑚礁的多样性将被大大削弱.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将减少。 在最坏的情况下,大气中的CO2浓度将超过500ppm,气温升高5.4摄氏度以上。此时,珊瑚礁将灭绝,半数海洋生物将消失:红色、棕色和绿色的藻类将取而代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珊瑚专家克里斯?兰登表示,这一趋势显然对珊瑚不利,但据此预言有朝一日珊瑚将全部灭绝则有点儿耸人听闻。这位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说:“它们也许能够调整自己的生理机能。”
由于越来越多的“白化”现象,珊瑚礁已然承受了巨大压力。珊瑚其实是微小的海洋动物。如果海水温度持续升高几个星期以上,就会迫使珊瑚抛弃它的共生藻类,恢复成白色或更加透明。这些共生藻类为珊瑚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过多的白化现象会导致珊瑚死亡。 NOAA的比利?考西指出,由于过度捕鱼、沿海开发和污染、白化现象和海洋酸化,世界上的珊瑚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选自《参考消息》12月16日第7版)
16.珊瑚礁有何作用?
17.全球变暖是如何影响珊瑚礁的?
18.你认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珊瑚礁?(探究题)
六、【参考答案】16.①珊瑚礁是外海鱼类的“孵卵站”和“托儿所”。② 它们还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暴破坏③增加捕鱼业和旅游业收入。④珊瑚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7.①海洋也会吸收空气中的CO2,CO2溶人海洋,会增加海水的酸性。这将削弱珊瑚将自己的骨骼变成石灰质的能力,它们将无法继续生长,开始走向死亡。②如果海水温度持续升高几个星期以上,就会出现白化现象,过多的白化现象会导致珊瑚死亡。
18.①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②适当限制捕鱼的规模和数量。③控制沿海开发规模。④保护沿海环境,减少海洋污染。
七、(2009年佛山一模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衰变的弱作用力。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的出现,
- 3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