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教育
★德国的教育
1.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昆体良 D.杜威 2.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C)。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 《理想国》 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B)。 A.联想 B.系统 C.方法 D.明了
4.在法国启蒙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8 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的新式学校,这类学校被称为( A )。 A.泛爱学校 B.文科学校 C.实科学校 D.国民学校
★美国的教育
1.1821 年美国(B)市率先创办公立中学。 A.波特兰 B.波士顿 C.亚特兰大 D.纽约 2.“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C)的教育观点。 A.柏拉图 B.马卡连柯 C.杜威 D.奥古斯丁 3.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美国(C)教育理论家。
A.唯物主义 B.存在主义 C.实用主义 D.要素主义 4.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出版于(A)年。 A.1916 B.1936 C.1956 D.1966
5.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C)。
A.约翰.杜威 B.本杰明﹒富兰克林 C.贺拉斯﹒曼 D.亨利﹒巴纳德
6.美国宪法修订案第10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力,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在此规定基础上确立的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是(C)。
A.学区制 B.中央集权制 C.地方分权制 D.混合制 7.1862 年,美国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要求各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C)。
A.初级学院 B.社区学院 C.赠地学院 D.技术学院
8.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A)。
A.道尔顿制 B.葛雷制 C.昆西制度 D.文纳特卡制
9.现代欧美教育史上,主张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A) 。 A.永恒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存在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
10.在现代欧美教育史上,重视通过教育建设“理想社会”、教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社会一致” 精神的教育思潮是( B )。
A.要素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永恒主义教育 D.存在主义教育
11.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主张传授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倡发现学习的是(D)。
A.改造主义教育 B.要素主义教育 C. 永恒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 12.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D)
5 外国教育史
A.葛雷制 B.昆西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设计教学法
13.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期间所创立的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A) 。
A.自由与合作 B.活动与主动 C.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D.儿童中心主义与“从做中学”
简答题(共4道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一、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2)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文化交流;(3)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行会性、制度化、国际性、独立性、流动性、宗教性 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世纪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希腊罗马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
第二,中世纪大学直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
第四,中世纪大学使“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理想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 第五,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西欧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中世纪大学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了下初步的基础。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合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都成为近、现代世纪高等教育制度的先驱。
一、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看,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教育。
(1)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苏美尔时期,出现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分为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两级。
(2)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学校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古代埃及的学校主要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一般平民不能问津,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还轻视劳动。
(3)古代印度的教育:古印度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种姓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吠陀》经。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
(4)古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目的。后期
6 外国教育史
教育主要是
1)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2)他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反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助产术”。第一步,反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相矛盾无言以对,意识到自己的谬误。第二步,助产术就是通过引导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第三步,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第四步,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3)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以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自己得到正确结论,而不是硬性的灌输或强压对方。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能使人更加深刻地发现真理,理解教育内容,促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4)但是,这种谈话式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有探究真理、知识的热情;其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最后,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有一定知识基础并能够具有相当推理能力的成年人,它不能机械地搬用到儿童教学中去。 四、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命题及其教育意义。 1)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道德并非与生俱来,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获得了正确的知识,人才能具备完善的道德,因此道德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2)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他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道德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3)这一命题的提出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寻找了理论依据,后世的教育家也因此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4)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知识即道德的观点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亚里士多德就曾批评说:说美德就是知识是不对的,但是说美德不能没有知识,这句话却是有道理的。
五、简述希腊化时期古希腊教育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等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在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而在希腊化时期,这一中心逐步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第三,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体育和美育逐步被取消或削弱。 第四,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境地。过于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第五,希腊化时期真正得到明显发展的是高等教育。雅典大学出现。但高等教育的内容逐步压缩,日益侧重修辞学的教学,并逐步限于形式主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观点主要见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著作中。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1)教育适应自然。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主要依据他的“灵魂说”中的人性论思想。他将人的灵魂分为植物、动物、理性灵魂三部分。前两者属于人的非理性灵魂。在三部分灵魂当中,植物灵魂对于动物灵魂、非理性灵魂对理性灵魂都是低级对高级的关系。 “灵魂说”为其提供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基础。首先,人身上动物性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其次,人具有理性,教育应
7 外国教育史
当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三,灵魂的三个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也提供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体育是为了身体和生理;德育是为了人的非理性灵魂;智育是为了人的理性灵魂。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谐发展。教育应当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顺序,促进其和谐发展。
(3)文雅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文雅教育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以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为目的;文雅教育是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避免专业化的训练。实施文雅教育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保护自己的心灵,同时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理性;二要有读、写、算、体操、哲学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学科。 九、简述拜占庭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1)、世俗教育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2)、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影响:拜占庭通过输入基督教教义、书籍等对东欧产生重大影响。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作用。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人本主义。在培养目标上注意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 (2)古典主义。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教育家的主张,课程设置上注重古典著作。 (3)世俗性。在教育目的和课程设置上充满浓厚的世俗精神。
(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并非真心消灭宗教,因此保留了宗教教育的内容。 (5)贵族性。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社会子弟;教育形式多位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目的主要培养社会上层人物。
十一、简述中世纪城市学校的特点及其意义。
1)从十一二世纪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形成。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等构成了城市中的特殊阶层,也称市民阶层,他们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城市学校的诞生。
2)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它包括不同种类和规模的学校。例如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等。尽管城市学校内部在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和规模方面各不相同,但与传统学校相比,城市学校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3)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4)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十二、简述杜威的“做中学”思想。
(1)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教育方法出发,提倡反省思维,即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境界,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
(2)杜威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第一,学生要有一个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