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消除双轨制所做的努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 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作为另一轨道,中等教育为升大学做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 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 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的,而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显然,英国教育长期存在着双轨学制。
二十、论述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并解析其儿童观。 1)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成人的经验,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在的压力”。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会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他们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残害儿童心智的。他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组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2)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杜威把教育的本质也理解为就是生活。在他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的开展 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由既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又一个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旨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 展的雏形的社会。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 那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应当具有三个功能:一是能简化和整理所 要发展的各种倾向的因素;二是把现成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三是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性自然发展时可能接触的更广泛、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杜威认为,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不断地去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组 或改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构成了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和全面生长。
儿童观:他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杜威认为儿童 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都建立在他原始本能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是 他的本能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促使儿童本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那么,儿童就不可能生长和发展在教育上,他倡导“儿童中 心论”,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教师应该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17 外国教育史
应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二十一、试比较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都反对传统教育,但在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作用上又各有特色。(1)教育目的方面 福禄贝尔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唤起和发展埋藏在幼儿内部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潜在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和推动这一过程的实现,带有 神秘主义的色彩。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双重的,包含了生物和社会两个方面,通过创造有准备的环境来帮助个体自然的发展,健全个体的人格,使个体对社会这个环境做好准备,进而达到创造和平社会的最终理想。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幼儿内部具有某种天生的特质或精神,而区别比较的细微。福禄贝尔认为教育就是唤起幼儿身心深处的本源教育就是不要对幼儿的这种自 我发展进行阻碍,儿童自然地就会追随自己的天性得 到很好的发展,幼儿本身已经具备了需要教育的内容。而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创造环境来帮助个体发展,个体本身具有的仅仅是吸收性的心智,教育就是去满足幼儿惊人的吸收力。 (2)教育原则方面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结合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把儿童看作处于一个不断连续发展的过程之中的,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福禄贝尔特别强调幼儿发展各个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反对把各个发展阶段孤立起来看待,而主张应看到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但蒙台梭利更强调儿童发展阶段之间的独立性,从她的敏感期思想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主张。
②适应自然,自我发展
从表面上看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提出教育应当适应自然,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但二者的思想根源是不同的。福禄贝尔认为儿童体内潜藏着力量和才能,所以教育只需追随儿童的天性即可。蒙台梭利的思想是建立在心理胚胎期理论之上的,她认为心里胚胎期是儿童无意识的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心理活动的时期,最初的时候是一无所有的,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生理。二者都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从以上两者理论基础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所说的“自我发展”其实含义并不一样,福禄贝尔的“自我发展”指的是让儿童自然释放心中本源的过程,而蒙台梭利的“自我发展”指的是让儿童自由吸收教育者所创造 出环境中包含的教育内容。
(3)具体教育方法方面 1.游戏和工作的区别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手段,游戏可以体现内心冲动,促使身体感官认识自然社会能力的发展,预示能力发展的方向。而蒙台梭利则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儿童的身心发展必须通过“工作” 而不是“游戏”来完成。2恩物与教具 教具的种类远比恩物要丰富,其中含包括一些 感官训练材料;恩物可以随意分割和组合,对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较好的效果,但教具一次只能使用一套,还必须遵守一定的操作秩序,这就有可能割裂了各种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较为死板,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3.自由和秩序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强调儿童的发展要自由,区别在于蒙台梭利更强调自由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4.社会交往互动及发展语言 福禄贝尔的游戏方法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的游戏,不加干涉,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增强了社会互动 和语言
18 外国教育史
发展的能力,他还强调成年人不仅要经常与幼儿谈话,而且要不断增加新的谈话内容。而蒙台梭利的教育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强调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育材料。自己进行安静的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幼儿社会交往互动及语言发展是很不利。 (4)教师观
福禄贝尔的“园丁论”暗示着幼儿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固定的,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其生长。虽部分的肯定了教师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静态的,认知的,而非动态构建的。蒙台梭利的教师观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示范者、观察者和支持和资源者。幼儿本身具备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幼儿创设条件,过分的强调环境教育和自由活动从而在理论上贬低了教师的作用。 二十二、论述杜威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学应该从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取与儿童在校外从事活动的类似形式。因此,教学过程应该 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 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因此,杜威所说的“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 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 问题的种种假设;四是推断哪一个假设能解决问题;五是验证与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学生准备一种与实际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给学生足够的资料,使学生得以对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学生从资料的应用中产生对解决疑难问 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学生自己负责把设想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学生通过应用来验证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十三、用自己对福禄倍尔的认识论述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学前教育目的:由于世界、自然和人都是上帝精神的体现。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和发展埋藏在人体内部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潜在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 2.学前教育原则:a、发展的原则;b、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3.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a、幼儿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应把学前教育作为人的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b、单由家庭来教育儿童存在很多问题,应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并推广幼儿教育经验。
4.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a、通过游戏及“恩物”,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体力,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b、通过各种作业,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19 外国教育史
5.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1)福禄倍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标志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转向“教育”,通过幼儿园教育促使儿童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成长。2)这套理论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理论带有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800年,欧文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1840年,福禄培尔创办世界第一所幼儿园。它们的建立标志着社会化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请结合外国教育史的学习,分析社会化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客观必然性,并论述社会化学前教育机构对今天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提示: 背景及客观必然性:欧文与福禄倍尔所处的时代正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劳动力走进工厂,特别给妇女提供了工作岗位,使得众多的妇女走出家庭。这样,照管和教育幼儿的任务势必交给社会机构,也就是,对幼儿的照管和教育有了社会化的需求,社会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就由此产生。 意义和影响:使幼儿园进入教育体制,特别是福禄倍尔的幼教方法和经验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日本等,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促进了各地幼儿教育运动,对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幼儿教育的义务化进程也有启示作用。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分支,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社会对幼儿的义务和责任由看管走向教育。
附:个单元习题一览
1 第二章 智者派 43 古代雅典的“教仆”35 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44 试述古希腊雅典教育繁荣的历史原因 41 简述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 4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31 简述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1 简述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7 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第三章 苏格拉底法 57 柏拉图“学习即回忆说”68 简述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 。57 试论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优点及适用条件 57 怎样看待柏拉图关于“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68 第四章 《雄辨术原理》95 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100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特点。82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83 简述昆体良关于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的思想。97 简述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86 简述雄辩家西塞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具备的条件。92 第五章 城市学校 129 骑士教育 118 中世纪大学 121 简述西欧骑士教育的主要特点。119 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122 简述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等级性、宗教性) 简述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108 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129 第六章 昆它布 139 阿拉伯学馆 141 简述拜占廷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14 简述拜占廷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的原因 132 第七章 “快乐之家”159 文雅教育 159 人文主义教育118 简述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159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169 简述前期人文主义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差异 163 试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