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DNA 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菌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
在许多获得供体菌DNA 片段的受体菌内,如果转导DNA 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在细菌分裂的过程中,总是只有一个子细胞获得导入的DNA,形成一种单线传递的方式称为流产转导。
局限性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菌后只能把原噬菌体两旁的寄主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称为局限性转导(或称为专一性转导)。
噬菌体可误包供体菌中的任何基因(包括质粒),并使受体菌有可能获得各种性状的转导,称为普遍性转导。
携带供体DNA 片段实现转移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
从分子水平上讲,DNA 或RNA 中每一种可遗传的、稳定的变化称为突变。 由于DNA 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移动,而产生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DNA 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称为点突变。
在自然条件下由一些原因不详的因素发生的基因突变称为自发突变。 能够提高突变率的各种理化、生物因素称为诱变剂。
是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供体的DNA 片段(或质粒),通过遗传物质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结果把供体菌的DNA 片段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上,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受体菌最易接受到外源DNA 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能满足某一菌类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最低营养要求的合成培养基。
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之类的天然有机物质(如蛋白质,酵母膏),以满足该
菌株的各种营养缺陷型都能生长的培养基,称为完全培养基(CM)。
把经紫外经照射后的微生物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合作用。
转座子(Tn)是一小段双链DNA,由2000 个以上的碱基对组成,常常编码一种或
和末端反向重复序列。转座子能够在基因组内,或细菌染色体和质粒之间移动。 又称重组DNA 技术,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外将供体生物控制某种遗传性状的一段生物大分子-----DNA
切割后,同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受体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基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DNA 或RNA),是一个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它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 单位。
突变率是指一个细胞在一个分裂世代中发生突变的可能机率。
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
转化后的受体菌称为转化子。
经转导作用形成具有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或者是获得了转导噬菌体的受体细胞)。
当Hfr 菌株内的F 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 因子,
含有这种F 因子的菌株称为F 菌株。
F 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与细菌染色体同步复制,它与F-菌株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与F-接合后的重 组频率要高几百倍以上。
在细胞中存在着游离的F 因子,在细胞表面形成性菌毛。 细胞中没有F 因子,表面也不具性菌毛的菌株。
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一类能抵抗生物因子和一些理化因子的突变型。例如能抗噬菌体侵染的突变型,能抗药物(主要是抗生素 以及抗温度)等的突变型。
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菌株在一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的合成能力上
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突变型。 变异前的原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
染色体畸变是指DNA 的大段变化(损伤)现象,表现为染色体的添加(即插入)、缺失、易位和倒位。
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
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 在同一真菌细胞中并存有不同遗传性状的核的现象称异核现象,这样的菌丝体称为异核体。 五.问答题:
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DNA 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
相同点:均以噬菌体为媒介,导致遗传物质的转移。 不同点:
普通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1.能够转导的基因:供体菌的几乎任何一个供体菌的少数基因。 基因。
2.噬菌体的位置:不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 特定位置上。特定位置上。
3.转导噬菌体的获得:转导噬菌体可通过裂解反应转导噬菌体只能通过诱导或诱导溶源性细菌得到。溶 源性细菌得到。
4.转导子的性质:转导子是属于非溶源型的,转导子是属于缺陷溶源型的, 因普遍转导的物质主要是供它转导的物质有供体的DNA,体菌的DNA。也有噬菌体DNA,但以噬菌体为主。
转化是受菌体直接接受了供体菌的DNA 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
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过程中不涉及噬菌体的参与,而是受体细胞(处于
)直接吸收供体菌的
DNA 片段。由于游离DNA 可被DNA 酶分解,因此DNA 酶的加入使转化作用不发生。
转导是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 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了前者部分遗
传性状的现象。与转化相区别,转导过程有噬菌体参与。由于DNA 酶不能作用于噬菌体中的DNA,因此转 导作用不受DNA 酶的影响。
F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控制性接合的物质。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 分子构成。
分子量较染色体小。它的消失不影响细菌的生存。
F 质粒即为致育因子,它决定了大肠杆菌的性别,与细菌有性接合有关。 根据F 因子在细胞中的有无和存在方式不同,可把大肠杆菌分成3 种接合类型: F+菌株:有游离的F 质粒,与F-接合后可使F-转变成F+。 F-菌株:无F 质粒,无性菌毛。
Hfr 菌株:F 质粒与染色体整合,可与F-接合后发生高频重组,杂交子代仍保持F-状态
F+?F-可以杂交,Hfr?F-可以杂交,F-?F-不能杂交。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一般由闭合环状的DNA 组成。
质粒既可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也可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与其携带的外源DNA 片段共同复制增殖,它的消
失不影响细菌的生存。它可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单独转移,也可携带染色体片段一起转移,所以质
粒是遗传工程中重要的载体之一。
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遗传分子的重新组合后,形成新的遗传型个体的方式,
称为基因重组。在原核生物中,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的方式进行基因重组。 列举三个经典实验之一即为正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