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设计意图:图表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课文。】 (课件出示5) 2.根据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密密麻麻仿佛回到母亲第一次 从前 家乡 的星星 的怀里 星群密布仿佛和朋友对 第二次 三年前 南京 的蓝天 话 半明半昧仿佛睡在母亲 第三次 如今 海上 的星 的怀里 (课件出示6)(板书: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 怀里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7)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21
(出示关键句) 比喻句——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 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拟人句。(课件出示8) 拟人句——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我们的生活是 的,是 的,是 的。(课件出示9)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是为了表达 课堂小结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设计意图:将写及拓展延往。(板书:热爱大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 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伸( )分钟 2.仿写:(课件出示10) 的写作能力。】 师过渡: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 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22
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渐渐地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3.拓展。 (1)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课件出示11) 4 繁星 板书 内容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热爱大自然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向往美好生活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12)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上“√”。 半明半昧(mèi wèi) 坠落(duì zhuì)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 2.抬头看。( ) 三、仿写句子。 1.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虽然……然而……: 23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是 , , 。 四、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想画面。 想画面: 【答案】 一、mèi√ zhuì√ 二、1.密密麻麻 2.仰望 三、1.春风虽然有些凉意,然而没有了冬天寒风的刺骨。 2.冬日的阳光是明亮的,是温暖的,是亲切的。 四、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不足之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作者写景写感想的写作手法引导的也不太到位,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
24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课题 我们与环境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教学 目标 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3.讨论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小建议,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克服劝说时的焦躁心理,以文明的举止、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 教学 能为保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口语交际中,能够围绕话题发表自难点 己的看法,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 同学们,我们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 亲密接触,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 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可是,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 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校园里竖起一棵奇怪的“大树”。 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绿叶则是废旧的暖 导入 壶壶壳,这棵两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出示 ( )分 钟 课件2) 这株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的一次 性筷子就达十万支,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 【设计意图:通过堂和校园周边的商业街饭店里“捡”回来的。他同时谈及新闻讲述激发学生的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6000—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环8000双,他们这棵树虽然只有一米九,但耗费了十万双筷保话题,并为下面的环子。他们希望能够警醒大家最终告别一次性筷子。(出示课节蓄势。】 件3) 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