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尾联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 2.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3.(2015?预测)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十四)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2014?白银)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 ”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2.(2015?预测)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3.下面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曲子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把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B.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
C.全曲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议论。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这是对历史的概括,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十五)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和“浮”有何妙处?
2.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理解。
3.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味不尽。
C.颈联写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上看,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
“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十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想象,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2.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十七)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这首诗是诗人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诗人抱着 决心,又对 流露出 之情。这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 以及 。
2.请说说你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句诗的理解。
三、怀乡思友 (十八)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本联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了。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十九)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2015?预测)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二十)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 ”一句写仰望之景,“ ”一句写俯视之景。上阙通过对西楼、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 ,烘托了 。 2.许多诗词研究者认为词中的“锁”字最为绝妙,请简要赏析这个字的表达作用。
3.(2015?预测)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二十一)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2014?乌鲁木齐)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二十二)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2.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一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二十三)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 。这首诗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2.《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二十四)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 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 。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