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内通货膨胀高-》国内货币预期价值低-》资本外逃以保值-》对本国货币需求降低-》汇率降低
3 利率增加-》国内收益率高于国外,资本进入-》汇率增加
4 经济增长率高-》投资机会多,利率高-》汇率增加
5 财政赤字-》政府投资大于政府收入-》民间投资被挤出,降低-》由LM-IS曲线,利率降低-》汇率下降
6 外汇储备增加=贸易顺差
[编辑本段]
什么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一些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也有所差异。 [编辑本段]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类型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
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动调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如下:
图: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 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条件下,黄金流动虽已不复存在,然而,价格、汇率、利率、国民收入经济变量对于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平衡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导致国内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投资与消费相应上升、国内需求量扩大,从而对货币形成一种膨胀性压力,使国内物价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上升,从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逐渐消除。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减少会导致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国内总需求量减少、物价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进口商品在国内相对显得昂贵而影响其进口,于是,国际收支的逆差逐渐减少,恢复平衡。 (2)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消除顺差或逆差,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本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上涨,因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本币汇率下跌,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外币计算下跌,而以本币计算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于是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贸易收支逆差逐渐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
(3)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在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的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会发生变动,而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减弱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会使其外汇收入增加,从而产生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总需求上升,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因而导致进口需求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会使其外汇支出增加,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总需求下降,国民收入也随之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必然使进口需求下降,贸易逆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会得到缓和。
(4)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影响利率的水平,而利率水平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国货币存款或其他外国资产增多,负债减少,因此产生了银行信用膨胀,使国内金融市场的银根趋于松动,利率水平逐渐下降。而利率的下降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下降,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资本外流增加、内流减少,资本项目顺差逐渐减少,甚至出现逆差。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使国内投资成本下降,消费机会成本下降,因而国内总需求上升,国外商品的进口需求也随之增加,出口减少,这样,贸易顺差也会减少,整个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国货币或其他外国资产减少,负债增加,于是就会发生信用紧缩,银根相应地趋紧,利率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然导致本国资本不再外流,同时外国资本也纷纷流人本国以谋求高利。因此,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逆差就可以减少而向顺差方面转化;另外,利率提高会减少社会的总需求,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贸易逆差也逐渐改善,国际收支逆差减少。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自西方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以来,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自动调节机制只有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较大时,才能发挥其调节的功能。如果进出口商品供给、需求弹性较小,就无法缩小进口、扩大出口,或扩大进口、减少出口,改变入超或出超状况。 (3)自动调节机制要求国内总需求和资本流动对利率升降有较敏感的反应。如果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迟钝,那么,即使是信用有所扩张或紧缩,也难以引起资本的流入或流出和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对利率反映的灵敏程度与利率结构相关联,也与一国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
由于自动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而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这些条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导致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往往根据各自的利益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远期合约与期货合约颇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因为这两种合约都是契约交易,均为交易双方约定为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买或卖一定数量商品的契约。它们的区别则在于:
1、交易场所不同。期货合约在交易所内交易,具有公开性,而远期合约在场外进行交易。
2、合约的规范性不同。期货合约是标准化合约,除了价格,合约的品种、规格、质量、交货地点、结算方式等内容者有统一规定。远期合约的所有事项都要由交易双方一一协商确定,谈判复杂,但适应性强。
3、交易风险不同。期货合约的结算通过专门的结算公司,这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投资者无须对对方负责,不存在信用风险,而只有价格变动的风险。远期合约须到期才交割实物、货款早就谈妥不再变动,故无价格风险,它的风险来自届时对方是否真的前来履约,实物交割后是否有能力付款等,即存在信用风险。
4、保证金制度不同。期货合约交易双方按规定比例缴纳保证金,而远期合约因不是标准化,存在信用风险,保证金或称定金是否要付,付多少,也都由交易双方确定,无统一性。
5、履约责任不同。期货合约具备对冲机制、履约回旋余地较大,实物交割
比例极低,交易价格受最小价格变动单位限定和日交易振幅限定。远期合约如要中途取消,必须双方同意,任何单方面意愿是无法取消合约的,其实物交割比例极高。
资本外逃可以通过种种合法与非法途径进行。在实行资本和金融帐户自由兑换的国家里,资本外逃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在我国这样实行严格资本管制的国家里,资本外逃则一般是通过种种躲避管制的非法途径实现的。最常见的方式是在国际贸易中伪造发票价格,使其偏离贸易的实际合同价格。在进口时,国外供应商开出高于合同价格的发票,进口商根据发票的数额向货币当局申请外汇并汇出到国外供应商。国外供应商再将多付部分存入进口商在国外的帐户,这样资本就转移出境了。在出口时,本国供应商开出低于合同价格的发票,国外进口商将少付部分存入出口商在国外的帐户,这样资本也转移出境了。
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短期看,大规模的资本外逃会带来经济的混乱和动荡。从长期看,资本外逃降低了我国可利用的资本数量,减少了政府从国内资产中可获取的税收收入,增加了我国的外债负担,从而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创造一个持久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并在过渡期内采用较严格的资本和金融帐户管制,这样才能减少和预防资本外逃行为。 二、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
资本外逃实际上是国内资本的所有者在国际范围内对其所拥有的资产的重新配置,只不过其配置的手段是通过逃避管制的途径进行的,因此境内外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差异是形成资本外逃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利用马柯威茨所创立的“资产组合理论”对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资金流动的存量理论,存量理论区别于流量理论之处就在于将风险因素引入了资金流动问题之中。资产组合理论从市场有效和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的前提出发,衡量了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并据此勾勒出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同时与投资者的预期效用无差异曲线相结合得出最佳资产组合模型,该最佳组合就是资产组合有效边界与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因此投资者对某项资产的需求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这一需求与该资产的预期收益正相关,与该资产的风险负相关;其次,这一需求与投资者财富总量正相关。当投资者资产总量增加时,对各种资产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最后,该资产的收益率与其它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协方差负值越大,对该资产的需求也就越大。因而不难看出:资产组合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投资者的投资愿望主要是追求预期收益,但他们一般都希望能承担尽可能小的风险,投资者的目的是实行风险与收益的最佳组合。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扩大,部分私营企业主和一些通法贪污,受贿、寻租以及侵吞国有资产、走私、诈骗、偷漏税而获得巨额财富之人,或出于追求收益或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将其资本外逃到国外。大量资本在私人部门的积聚成为中国资本外逃的前提条件。资本外逃对于他们来说是合理配置自己所拥有的资产的理性行为,但他们这种追逐利益、逃避风险的理性行为却导致了中国目前日益扩大和严重的资本外逃问题。
因此,从资产组合理论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在于:
第一,追逐收益。在外逃的资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增加投资收益的目的而将资本由收益率较低的国内市场转移出去的。这种国内外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管制的减少和国际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本收益率较高。其次,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一致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造成了各自市场上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对于一些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来说,其资本收益率通常要高于其它国家的收益率。最后,在资本外逃过程中,货币汇率的变化也会带来额外的利益。汇率变动中所蕴含的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因而某些资本出于主动捕捉可能存在的汇率较大变动机会以获得投机利润的目的而外逃。
第二,降低风险。各国的各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比一国国内的资产的相关性要低的多,这样选择资本外逃,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产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对于我国出于规避风险而外逃的资本来说,其外逃的具体动机又可分析如下: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我国选择的是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各经济成分之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待遇差异。个体和私营经济一直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成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歧视性的待遇。私营经济在达到一定规模后,扩大再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因而许多私营经济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开始向国外转移资产。尽管中国的宪法中规定保护公民财产的所有权,但仍有部分私营企业主担心自己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而选择通法非法途径外逃资本以规避风险。其次,对于一些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巨额财富的人来说,其必然担心其非法所得在国内存放所具有高风险而向国外转移资本。改革开放以来,某些权力阶层及与其有千丝万缕的人利用体制转轨中的漏洞和法制的不健全,从中获取了大量的非法财富。同时,中国目前的贪污、受贿、走私、贩私、诈骗和偷漏税等不法行为也很严重,也有不少人通过这些途径聚俭了大量的不义之财。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和反腐力度的加大,这些不法资产的占有者为了逃避被打击的风险,而通过各种途径将其财产转移到国外。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资本外逃主要是为了追求高的预期收益,同时希望承担尽可能小的风险。资本外逃体现了个人理性行为与集体利益的严重冲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