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
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到平板上用,用手指搓捏呈大小不等的圆锥形的艾炷(小者麦粒大、中者半截枣核大、大者半截橄榄大),直接或间接地置于腧穴部位或患处,点燃后进行烧灼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类】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每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注意事项】
(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灸头顶、背腰部,后胸腹、四肢。 (2)施灸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的反应。
(3)施灸后,若皮肤局部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包敷。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
(5)使用温针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艾条灸、艾炷灸的施灸过程中,同样要防止艾火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用过的艾条熄灭后,必须装入小口玻璃瓶内,注意安全,防止艾火复燃,发生火灾。
2、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气体,使之造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局部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适的体位,使之舒适持久。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谷歌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
(2)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并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切勿强拉。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火罐疗法可隔日或每日1次,如每日1次,必须更换穴位与部位。治疗急性病,如腹泻、重证风湿时,亦可每日行2次。若1日多次置罐,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火罐疗法一般10次为1个疗程,慢性病可连续2~3个疗程。置罐数可根据病变部位而定,腰背部如病情需要,可同时置4~8罐,一般部位可置1~2罐。
3、耳穴埋豆法: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穴压豆法、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常用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1)下脚端(交感):在对耳轮下脚与对耳轮内侧交界处。主治消化、循环系统病证,痛经等。
(2)神门:在三角窝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前。主治失眠、多梦、炎症、咳喘、眩晕等。
(3)脑(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主治失眠、多梦、痛证、眩晕等。
(4)屏间(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5)胃:在耳轮脚消失处。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等。
(6)肝:在胃与十二指肠穴的后方。主治肝气郁结、胁痛、目疾、月经不调等。 (7)脾;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下方。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慢性腹泻、胃痛等。 (8)耳尖: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尖端处。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等。 【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脱落或皮肤感染。 (3)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4)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及孕妇宜轻按压,急性疼痛性病证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5)根据不同病证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右侧卧位,冠心病取坐位,泌尿系结石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等。
4、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具备皮下出现瘀斑或淤痕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常用于缓解和解除外感时邪所致的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顺序】一般要求先刮颈项部,再刮脊椎两侧部,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刮背时,应在脊柱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8~10条,每条长6~15cm。 【注意事项】
(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
(2)操作中用力适中、均匀,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方向单一。 (3)刮痧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5、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部,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由于药与热力共同作用于人体患部,可使人体脉络流畅,腠理疏通,营卫御强,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祛腐生新,消除血肿、水肿,祛除病邪之目的。 【注意事项】
(1)熏洗时要注意熏洗部位与盛药液器皿之间距离合适,洗涤时药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严防烫伤。
(2)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会阴部不宜用熏洗疗法。 (3)熏洗药禁止内服。
中医临床护理学
感冒
1、概念: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尤以冬春两季为多。
2、历史:感冒之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伤风》中确立了感冒治疗的辛温,辛凉两大法则。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3、病因:外感六淫或时行病毒。基本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4、病位在肺卫。 5、诊断依据:
(1)临床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3)四级皆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病程一般3~7日。
6、【证候分型】基本原则:解表达邪,宣肺合营,照顾兼证。
(1)风寒束表:
①症状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
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痰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②护治原则:辛温解表; ③治疗代表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
①症状表现:发热,恶风,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口干而渴,痰黄而浓稠,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②护治原则:辛凉解表; ③治疗代表方:银翘散。 (3)暑湿伤表:
①症状表现:见于夏季,头昏胀痛,身热不扬,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②护治原则:清暑祛湿解表; ③治疗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6、风寒证和风热证的比较: 风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 流清涕,咽不痛 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证 身热较甚,微恶风 流浊涕,咽痛或红肿 汗少 舌苔薄黄,边尖红,脉浮数 7、感冒和风温(大叶性肺炎)的比较: 临床特征 感冒 风温 多无发热或发热不高,服解表药 必有发热甚或高热,得汗后热虽暂降, 后,汗出身凉脉静而渐愈,病程 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神昏,谵妄 多不超过一周 惊厥,出血等 正气不足,邪犯肺卫 正气不足,疫毒风犯 四季皆有,但春冬多发,具相兼 有明显季节性 性,转化性 较短,易于治愈 多不传变 长短不一,重者难以治愈 易于传变,由表入里。伤及营血 病机 发病特点 病程 传变情况 8、护理措施:
1、环境与生活起居护理:注意防寒保暖。时行感冒患者应注意:呼吸道隔离,室内空气每日消毒1~2次,患者擦拭口鼻分泌物的用品不可随意丢弃, 痰盂等用具应每日消毒。
2.病情观察:观察恶寒,发热的轻重程度。
3、饮食护理:⑴多喝水,饮食宜清淡,以半流质或软食为主;⑵风寒感冒可食辛味发散之品,可助药力散寒驱邪;⑶风热感冒可用清凉解热之品,保持大便通畅;⑷暑湿感冒应避免过食生冷及甜品,可用鲜藿香、佩兰开水冲泡代茶饮以化湿解暑;
4、给药护理:解表药不宜久煎;服药后以遍身微汗出为佳;嘱患者不要汗出当风;
5、情志护理:情志舒畅,乐观开朗有利于增强正气,祛邪外达。做好解释和安慰,配合治疗,树立信心。
6、对症护理:发热且有恶寒者,不可冰敷降温;高热而恶寒不明显者可用温水擦浴,亦可针灸退热。水温宜在32~34°C;穴位可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亦可配合刮痧、放血等疗法;
咳嗽
1、概念:是因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2、历史:《内经》最早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症候分类,病理,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中,首次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3、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饮食,情志及脏腑自病等致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4、诊断依据:
(1)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2)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半其他兼证。
5、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区别 鉴别点 新久 起病 病程 伴随症状 病性 护治原则 外感咳嗽 新病 急 短 肺卫表证 邪实 驱邪利肺 内伤咳嗽 久病 反复 长 他脏形证 邪实正虚 扶正补虚,标本兼顾 6、【证候分型】 一、外感咳嗽 (1)风燥伤肺:
①症状表现:(咳嗽+风燥表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②护治原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2)风寒袭肺:
①证候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②护治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 (3)风热犯肺
①证候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出汗,口渴,头痛,身楚,身热。
②护治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①证候表现:咳嗽痰多,咳时重浊,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 ②护治原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
①证候表现: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稠色黄。 ②护治原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