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护理学重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0:07: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的病证。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2、历史:中风首见于《内经》。《金匮要略》首创“中风”之名。

3、病因:中风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在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的诱发下,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生,心火亢盛,肝阳暴亢,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形成本病。

4、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区别: 共同点 神志 清楚 恍惚 病位 浅 深 病情 较轻 较重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言语不利 中脏腑 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言语不利 5、诊断依据 (1)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偏身麻木,口眼 斜,言语 涩为主症。起病急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发病前常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

(3)既往多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常嗜好烟酒,并因恼怒、劳累、醉饱、受寒等诱因而发病。

6、【证候分型】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

①表现:头晕目眩,肌肤不仁,肢体麻木。 ②患者原则:祛风化痰通络。 ③治疗代表方: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

①表现:平素头痛头晕,耳明目眩,突发口眼 斜。 ②护治原则:平肝熄风潜阳。 ③治疗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

①表现:平素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②护治原则:滋阴潜阳,镇肝息风。 ③治疗代表方:镇肝息风汤。 (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

①表现:平素头晕眩晕,心烦易怒,突发昏仆。 ②护治原则: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③治疗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

①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②护治原则: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③治疗代表方:菱角钩藤堂。 3)痰浊瘀闭

①表现:突然昏仆,苔白腻,脉沉滑缓。 ②护治原则:燥湿化痰,宣郁开窍。 ③治疗代表方:涤痰汤。

(2)脱证

①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舍痿,苔白腻,脉微欲绝。 ②护治原则:扶正益气,回阳固脱。 ③治疗代表方:参附汤。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

①表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质黯,苔滑腻,脉弦滑。 ②护治原则: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③治疗代表方:解语丹。 (2)气虚血瘀

①表现:苔薄白,脉细涩或脉细无力。 ②护治原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③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

①表现:半身不遂,患肢僵直拘挛,舌质红,少苔,脉沉细。 ②护治原则:滋补肝肾。

③治疗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7、【临床表现】

(1)生活起居护理 注意患肢保暖,有痰时头偏向一侧。脱证者,头部放平,下肢略抬高,应加床挡并适当约束,防止跌仆。防止舌咬伤。预防压疮。

(2)病情观察 中风起病急,变化迅速,极易出现各种危重之证。

(3)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低盐,易消化为原则,忌肥甘,辛辣食物,戒烟酒。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

(4)情志护理 中风患者心火暴盛,避免暴怒,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使患者心平气和,情绪稳定。

(5)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应偏凉服,少量频服。

(6)适宜技术骤然中风昏迷时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 (7)康复护理循序渐进。偏瘫肢体和语言的训练。

8、阳闭代表方剂有安宫牛黄丸和羚羊角汤;阴闭代表方剂有苏合香丸和涤痰汤;脱证有参附汤。

胃痛

1、定义:又称胃脘痛,是因寒邪、饮食、情志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濡养,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历史:“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 3、病因病机: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4、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症状。

(3)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 5、【证候分型】 (1)寒邪犯胃

①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 ②护治原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③治疗代表方:轻症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较重者可用良附丸。

(2)食滞肠胃

①表现;胃痛,脘腹胀满。

②护治原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③ 治疗代表方:保和丸。 (3)肝胃气滞

①表现: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 ②护治原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③治疗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4)胃热炽盛

①表现:胃痛,痛势急迫或痞满胀痛,泛酸嘈杂,心烦,口苦或黏,舌红,苔黄或腻。 ②护治原则: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③治疗代表方:丹栀逍遥丸。 (5)瘀阻胃络

①表现: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黯,脉涩。 ②护治原则: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③治疗代表方:失笑散和丹参饮。 (6)胃阴亏虚

①表现:胃痛隐作,大便干燥。 ②护治原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③治疗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

①表现: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 ②护治原则:温和健脾,和胃止痛。 ③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6、【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居室环境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

(2)病情观察 观察胃痛的诱发和缓解因素、发作规律、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等。

(3)饮食护理 以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量多餐为原则。

(4)情志护理 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者,治疗难度较大,常反复发作,患者易出现紧张、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起肝气郁滞,致胃痛发作或加重。

(5)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邪犯胃者宜热服,以驱寒止痛。

(6)适宜技术 脾胃虚寒者胃痛患者发作时可在胃脘部热敷、药熨,或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 7、健康教育

(1)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3)指导患者善于调节情志。

(4)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

痹症

1、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引起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程短、发病快、来势急),病人邪留伤正可改虚实夹杂。

3、病因病机: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 4、诊断依据

(1)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5、【证候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

①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 ②护治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③治疗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2)痛痹

①表现: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 ②护治原则: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③治疗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3)着痹

①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② 护治原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③治疗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

①表现: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 ②护治原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③治疗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痰瘀痹阻

①表现: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黯、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 ②护治原则:化痰行瘀, 痹通络。 ③治疗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4、肝肾亏虚

①表现: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 ②护治原则:赔补肝肾,舒筋止痛。 ③治疗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6、【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故应防风、防寒、防湿,避免长久居住暑湿之地。

(2)病情观察 观察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性质、特点、诱发因素以及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

(3)饮食护理 宜营养丰富,以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如丝瓜、苋菜、绿豆、冬瓜、菱角、藕、香蕉、西瓜等。

(4)情志护理 病程缠绵,行动不便。

(5)用药护理 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6)适宜技术 局部肿痛者可采用按摩、针刺、艾灸、熏洗、贴敷等方法,以疏通经络,缓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护理学重点 的文档
中医护理学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asvv0ybre7b8vc53ziq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