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因病机:外感邪毒,饮食不节,脾胃虚寒,砂石虫体阻滞胆道,积聚转化。 3、诊断依据
(1)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有纳呆厌油,神疲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酒食失节、与肝炎患者解除或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 4、【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的护理:保证休息和睡眠,因“大卧血归于肝”;有传染性者应严格执行消化道和血源的隔离制度;保持皮肤清洁,有皮肤瘙痒者可适当增加皮肤清洗次数。 (2)病情观察
(3)饮食护理:⑴饮食宜疏利为主,忌发物、辛辣腥味之品;⑵呕恶者应予清淡饮食,必要时滴生姜汁;⑶多予清淡易消化之品,利水食物如薏米、绿豆、赤小豆等为佳;⑷母亲在哺乳期如果患有黄疸应暂停喂哺。 (4)情志护理
(5)用药护理:不用变质、过期及有损肝脏的药物。
(6)适宜技术:可行胃脘部按摩,轻拍背部或按压内关,中脘,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淋证
1、是因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或兼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病因病机 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郁气滞。以湿热和肾虚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 3、诊断依据
(1)小便频急不畅,滴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淋的主症。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地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痛经
1、妇女正值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2、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 3、【诊断依据】
(1)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小腹疼痛。一般腹痛多于经期前1~2天或行经第1天达高峰,随后即逐渐减轻以至消失。
(2)疼痛多在下腹部,可呈阵发性、痉挛性。
积滞
1、是指因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嗳气酸腐、脘腹胀满、大便不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慢性脾胃病证。婴幼儿最为多见。 2、病因病机 乳食内积,脾虚夹积。 3、【诊断依据】
(1)有伤乳、伤食的病史。
(2)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嗳气酸腐、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气味酸臭为特征。 (3)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4、【证候分型】
(1)乳食内积:①护治原则:消乳化食,导滞和中。②治疗代表方:乳纪者,选消乳丸;食积者,选保和丸。
(2)脾虚夹积:①护治原则:健脾助运,消食化滞。②治疗代表方:健脾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