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的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3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完整,统一性与灵活灵活性 稳定性与变革性结合 (五) 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体现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学校组织工作的依据,教师教学的依据。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展要求学科,保证学时,教学为主,安排其他活动,德智体全面发展。 小学教师做到:1认真学习熟悉计划,了解教学和活动要求;2了解自己学科开的年级顺序课时以及在地位作用;3了解自己的与别科的联系衔接;4综观全局,明确自己任务,组织好工作。
三. 教学大纲
(一) 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进度、教学法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二) 教学大纲组成
1. 2. 3. 1. 2. 3. 4. 1. 2. 3. 4.
四. 教科书
(一) 教科书概念
教科书:又称课本,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内容。 (二) 教科书结构 教科书 视听教材 课文是教科书主体 目录课文习题图标注释附录 (三) 教科书编排
1. 2. 3.
利于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要求 内容阐述层次文明;文字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详略得当
标题和结论不同字体符号标出,使其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力求清晰美观,装订坚固,大小厚薄适中
(四) 教科书作用
1. 2. 3. 4.
学生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帮其掌握内容,便于预习复习作业 扩大知识领域基础 教师教学主要依据 熟练掌握教科书内容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根据本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安排教学
(五) 编写遵循原则
1988 一纲多本 加强基础性、多样性、灵活性 1.
按不同学科特点,内容上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教材的科学性是基础,思想寓于科学性中 说明部分 意义 目的 任务 指导意向 方向性和指导性建议 本文部分 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其他 参考书、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等 国家对各门学科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学校教师应领会内容体系实质,按其编写教材和教学 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研究说明部分,助于明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研究本文 有助透彻本门内容体系精神实质 熟悉大纲后 严格执行 提高工作自觉性和计划性 将大纲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通过大纲领会自己学科在整个学科教学中位置和教学目标
(三) 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四) 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执行
2. 3. 4. 5. 6. 1. 2. 3. 4. 5. 6.
强调内容基础性。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时培养实践能力 因地制宜 基础与科学间关系 保证科学性前提,考虑现状,注意大多数学生学校的适用性 教材编排上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通常采用直线式(不重复)和螺旋式(重复加深)取决于学科性质和课程地位 年龄特点 编排形式有利于学习,内容 文字 标题
兼顾同一年级学科各门间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间衔接。
认真钻研和理解各部分联系,整体掌握框架脉络知识技能,并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 透彻了解每章节内容,围绕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教学,使学生接受 充分利用。包括图标附录,依据但有扩展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有关学科新知识 结合本地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地区乡土教材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教科书。
(六) 教科书的应用
第三节 我国小学课程 一. 小学阶段课程性质
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二. 我国现行小学课程设计
(一)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 2. 3. 1. 2. 3. 4.
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课程结构上体现时代精神 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五爱 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社会主义 关心集体文明礼貌 自我管理分辨是非 德 阅读书写表达计算 良好学习习惯 智 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爱美审美 体 生活自理 使用劳动工具 爱劳动 劳
语文数学,思想品德 体育 合格 小学由学校命题,农村由乡镇管理机构命题
三.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 加强综合性 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国家按照学历领域制定课程标准 (二) 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主人 (三) 加强弹性 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一.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 教学使双方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三. 教学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 教学的意义 学校要以教学为主围绕教学开展工作
(一)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 教师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德智体美劳
(三) 教学使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三. 小学教学任务
(一)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首要任务
基础知识: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以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解释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
技能: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基本技能指个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经多次操作可发展成技巧。
(二)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智力: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是先决心的体现、
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 (三)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体力: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四)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世界观: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 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知道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重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孔子 学——思——行 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过程
夸美纽斯 “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感觉活动基础 个体认识论为基础 赫尔巴特 “统觉”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过程 杜威“做中学”新的知识观作为理论基础 凯洛夫 认识过程 我国 教学过程 特定认识活动 (一)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主体是学生,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客体,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他们认识和发展自身的工具,具有中介性。 认识的普遍规律为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指明了总的方向和根本线索 (二)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 2. 3. 4.
认识的间接性 教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 认识的交往性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认识的教育性 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有领导的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中介教师 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
二. 教学过程特点
(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 反映知与行的关系
直接经验:学生亲身获得的经验;间接:他人的认识成果 书本及知识和信息 1. 2. 1. 2.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知识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二)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三)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人们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需要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做基础 2.
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如果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抱负,就能推动他们自觉地、主动的进行学习。 3.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1单传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2脱离知识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无本之木
(四)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
教学活动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传统教育:单向 传与受 教师中心 儿童中心 教师从属 现代辩证 教师[主导]教学生学[主体] 1. 2. 3.
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 教学过程的结构 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一) 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内部动力 兴趣求知欲责任感
(二) 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 包括a感知教材,b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两种途径:1具体形象-抽象逻辑
过渡2已知-未知
(三) 巩固知识 复习 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 (四) 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 形成技能 知识转为能力
(五) 检查知识(包括技能和各种认识能力)注意:1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注意内在联系不割裂
3每阶段功能都不可缺少
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 教学原则
(一) 教学原则
1. 2.
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反映教学规律 《学记》“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预时孙摩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7条教学原则
(二)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应用
1.
直观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能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夸美纽斯 凡是知道的东西要通过事物本身进行教学。乌申斯基 儿童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
要求: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参观;模象直观: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影) 2 直观要与讲解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
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fu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善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