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基本过程。
建立依据包括: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要求 2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而结果所作出的总规定 3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目标包括:
1. 2.
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五爱&良好道德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a)
培养道德思维能力,就是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矫正自己的行为。
b) 培养道德评价能力,就是发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正确的道德准则与方法抵制各种非道德思想和行为侵蚀的能力,逐渐学会过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
3.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引导儿童根据我国社会道德要求,自觉地提高道德认识,进行行为训练的能力,即儿童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
二. 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综合。
(一) 爱国主义教育
(二) 理想教育 理想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起点 正确的理想成为顺利成长的关键 (三) 集体主义教育 (四) 劳动教育
(五)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第三节 小学德育过程
一. 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 概念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本质上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人化统一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是儿童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 (二) 要素
1. 2. 3. 4.
教育者 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主导作用。直接的间接的个体和群体 受教育者 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内容 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德育方法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L
(一)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儿童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互动体。
知是儿童对政治意识、道德思想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看法,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情是人们对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对儿童德行的发展起动力作用;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是巨大精神力量。行是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是人的而思想品德的一个外部表现,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制约、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同时注意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和针对性 (二)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儿童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道德行为的整体过程。所谓品德结构就是指儿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水平,表现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高低。
(三) 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他们的作用往往不一致从而产生矛盾,所以要注意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长期的反复作用下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四) 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药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儿童自我意识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第四节 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L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原则主要有: (一) 导向性原则 要求1坚定正确政治方向2符合新时期方针和任务要求3德育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 疏导原则 要求1讲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正面教育 (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品德。
明 王阳明“大抵童子之情??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马卡连柯“尽量多的要求尊重一个人” 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对学生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3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教育力量2统一社会各方面教育影响3对学
生进行德育有计划有系统进行,使对学生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 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教育,使每人品德得到最好发展。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绝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 德育的途径
指德育的是实施渠道或形式。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生动活泼进行德育的途径 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 (三) 劳动 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 少年队活动
少年先锋队是中共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儿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五)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和教好学生。
三. 德育的方法 L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 (一) 说服法 基本方法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要求:a明确目的性b’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c注意时机d以诚待人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要求:a选好学习榜样b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c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要求:a坚持严格要求b调动学生主动性c注意检查和坚持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要求:a创设良好情境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表扬:赞许(口头表示点头鼓掌)、表扬;奖励:发奖状、发奖品、授称号;处分: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要求: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b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c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 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实质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产生于班级授课制,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其理论基础 1862 北京京师同文馆
中国 班主任长生与20世纪初期 1904 《奏定》 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成为级任制,教师成为级任教师。
1932 中学实行级任制 1938 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 二. 班主任作用
1. 2. 3. 4.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二) 榜样法
(三) 锻炼法
(四) 陶冶法
(五)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三. 班主任职业和任务
班主任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的德智体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如下: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一. 常规工作
(一) 了解学生
1.
包括对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对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目标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组织结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规定的,自然形成的无形组织,求知型、知己、爱好、好恶型 2.
采取方法:a观察法(主要)b谈话法(了解&管理班级)c书面材料和作品分析d调查访问
(二)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 (三) 建立学生档案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即建立学生档案。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档案有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最常见)形式有文字表述式和表格调查 (四) 个别教育
(五) 班会活动 教育活动重要手段 培养班集体重要方法 养成学生能力基本途径 班主任work重要内容 (六)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个体受多因素影响,家庭社会学校,班主任要协调校内外各因素影响:1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2统一学校领导影响3统一班委会教育影响4统一少先队影响5统一家庭教育影响6统一社会教育影响 (七) 操行评定
1. 2.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更方面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
一般步骤:a学生自评b小组评议c班主任评价d信息反馈
(八)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及具体的活动计划。学期计划:1基本情况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中心主干)3本学期中主要活动与安排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全面恰当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学期学年末进行
二. 个别教育工作
(一) 先进生工作
1. 2. 3. 1. 2. 3.
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
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教育:a严格要求防自满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暂时落后、不守纪律
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教育:a关爱后进生尊重其人格;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二) 后进生 个别教育工作中 首要地位
三. 班会活动的组织
(一) 班会及其特征和种类
班会: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知道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特点:自主性、集体性、针对性 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二) 主题班会及其组织形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