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作者:江文瑶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6期
摘 要:藏族是我国民族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发源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居民中的一支。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内地平原的差异,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区别。藏民族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艺术就是其一。例如:藏民们为了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方便劳动同时减轻劳动负担,于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前倾含胸和梗头弯腰的这样一种体态。后来在此体态的基础上又结合所谓“一顺边”和膝盖松弛,屈膝颤动等有特色的动作。这些动作特点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后被融入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当中。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颤膝;体态;“一顺边”
民族舞蹈要体现“民族性”也就是要展现其艺术特色及艺术个性,必须要通过其舞蹈的民族化内容、形式以及动作等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联系在一起的。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其中有部分藏民因为历史原因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周边地区,如云、青、甘、川等省。遵循“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这一规律。藏民族选择了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而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成为形成藏族舞蹈文化的素材之一。总体来说有做塌腰前倾态、“一顺边”之美、膝盖松弛,屈膝颤动这三个动作特点,它们成为藏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的显著特点。 一、“颤膝”动作的分类
在西藏民间舞蹈的诸多动作中,“颤膝”这一动作是最典型的。关于其产生有两种观点,一是与服装有关。藏民族属于高原居民类,其气候寒冷多变,人们根据自然环境一般穿宽大的长袍进行劳作,但是长袍在劳作中会有很多不便,所以通常在劳动时会把袍子的上衣解下,两只袖子系缠于腰间,这样双手就可以劳作。同时,青藏高原在古时候山路崎岖,有的城镇之间相隔甚远,为了便于长途行走藏民穿软底和软帮的长筒靴子为主。这样一整套的穿着使得藏民膝盖压力很大,在行走中会产生膝部颤抖的感觉,于是被引入到舞蹈中,就有了“颤膝”这一动作;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藏族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到多种劳动工具,如用铁锹铲土等,而在进行这些劳动时,就产生了膝盖的屈伸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美化形成“颤膝”。其代表样式是“以膝盖上下运动为颤动的核心”,这就与有的舞蹈动作中的膝盖颤动有所不同,它要求舞者无论在快速灵活还是缓慢柔韧的舞蹈中膝部有弹性地做均匀、连绵不断的颤动。在藏舞蹈剧目中,“颤膝”这一动作常可以见到,例如《顶碗》。“颤膝”的作用在于依赖膝部的柔软性带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动作(有时也会带来对膝盖部分的损伤)。“颤膝”动作细分有“碎颤膝”“软颤膝”“硬颤膝”这三种为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