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细菌的简单染色及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非常小,又因为其含水量高
(一般在80%~90%以上),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差别不大,与周围背景没有明显的明暗差,所以,除了观察活体微生物细胞的运动性和直接计算活菌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但不能辨别其构造。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载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 :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或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3.仪器或其他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玻片搁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取两块洁净无油的载玻片,在无菌的条件下各滴一小滴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图3-1),分别从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若用菌悬液(或液体培养物)涂片,可用接种环挑取1~2环直接涂于载玻片上。注意滴生理盐水(蒸馏水)和取菌时不宜过多且涂抹要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也可以将涂面朝上在酒精灯上方稍微加热,使其干燥。但切勿离火焰太近,因温度太高会破坏菌体形态。
3、固定:如用加热干燥,固定与干燥合为一步,方法同干燥。 图 3-1 涂片、干燥和热固定。
4、染色:将玻片平放于玻片搁架上,滴加染液1~2滴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
5、水洗:倾去染液,用自来水从载玻片一端轻轻冲洗,直至从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水洗时,不要水流直接冲洗涂面。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干燥:甩去玻片上的水珠自然干燥、电吹风吹干或用吸水纸吸干均可以(注意勿擦去菌体)。 7、镜检:涂片干后镜检。涂片必须彻底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否则可能导致菌体脱落。
8
图3-1 无菌操作示意图
图解:(1)将菌种斜面放在左手中指和食指之间,大拇指揿住试管。并使斜面向上,以便观察。 (2) 右手转动棉塞,便于拔出。
(3) 右手拿接种针,使其直立于火焰中,将接种针的电热丝部分烧红。
(4) 用小指与手掌夹取棉塞。在拔棉塞时用力不宜过猛,以免将外界杂菌带入管内。还应该注意不要将棉塞和已烧过的接种针碰到物体上。试管也应保持水平位置,并在火焰附近。 (5) 取出棉塞后,将管口均匀通过火焰。
(6) 将接种针伸入菌种管内,先与斜面顶端的培养基接触,使其冷却,然后在斜面上挑取菌体。 (7)将管口均匀通过火焰,立即塞上棉塞。
(8)用过的接种针必须在火焰中灼烧后,才能放置它处,一是防止菌种污染环境,另外,还可以防止菌种间的交叉污染。 五、实验报告
绘制单染色后观察到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图,标明视野,并注明其放大倍数和菌种类别。
9
实验四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 二、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 图4-1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图
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
-
-
是番红。 三、 实验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
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吸水纸、酒精灯、无菌生理盐水、香柏油、二甲苯等。 四、实验步骤(见图4-2)
1、涂片:将培养14-16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10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1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色1-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图4-2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6)检测:试利用上述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的颜色。
注意事项:①酒精脱色是革兰氏染色中的重要环节,如脱色过度,则革兰氏阳性菌可能被误染为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不够,则革兰氏阴性菌可能被误染为革兰氏阳性菌,所以脱色时间要很好掌握。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的影响,一般涂片时取菌要少,涂片薄而均匀为好。②被检菌的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菌龄的不同等原因会影响染色结果,如革兰氏阳性菌的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所以被检菌的菌龄一般最好在18-24h之内。 五、实验报告
1.绘出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图,注明放大倍数及颜色。 2.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3.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4.不经过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5.如果涂片未经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6.你的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所述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试分析原因。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