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日苏三国建国初粮食政策比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7:05: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日苏三国建国初期粮食政策比较

历史系02级1班 贾翼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 重点产业扶植政策 余粮征集制 主要内容:本文记述了苏联、中国、日本三国在建国初期

的粮食政策。比较了苏联余粮征集制,中国统购统销制,日本重点产业扶植政策三者的长处和不足。提出要取长补短,三国各自根据自己国情制定不同政策,虽然各有长短,但是作为发展需要无论哪国的政策都应该有所吸取和舍弃。着重分析了中国粮食统购统销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并以此对比苏联余粮征收制度的弊端,还分析了日本的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的思路,及其借鉴作用。

民以食为天,粮食能否保障供应是一个国家能否生存的基本问题。而每个国家建国初期是极脆弱的时期,这个决定国家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粮食政策是怎样一回事呢?本文就中日苏三国情况作了一番比较。

首先来说新中国在建国初期的粮食政策。要说清楚粮食政策,就要先说清楚粮食政策制定的背景。1949年,同历史上最高水平相比,农业总产值大约下降25%,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在工农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建国初期1949-1964年的15年间,我国人口从5亿增加到7亿,每增加1亿人平均需用7年半的时间。怎样保证全国5亿多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当时就有人嘲笑说共产党掌管国家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建国初期的粮棉之战让我们看到了粮食问题的

严峻和紧迫性。怎样的粮食政策才能保证全国人都能吃上饭呢?

建国初期,农民可以将粮食卖给国家,也可以拿到市集出售。粮食部门单独设立粮油购销点,还委托合作社代购代销,采取大买大卖,吞吐结合的方针,平抑粮价稳定市场。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对农村余粮实行计划收购,对非农业人口和农村缺粮户实行计划销售。粮油市场由国家严格控制,征购期间关闭粮油市场。1953年冬,以自报和群众评议的办法确定粮户应卖余粮数额,实行粮票制度。1954年实行以农业税税率计征得办法征购余粮。1955年对非农业人口口粮实行按认定量,凭证供应。1955年8月,中央在总结了前段时间统购统销工作的基础上颁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习惯上称粮食“三定”。即定产、定购、定销。 定产: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农业生产的经营条件,评定土地生产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常年产量和总产量,作为计算国家定购粮食的基础,在正常年景,定产三年。 定购:从定产数量中扣除农民标准用粮后对多余的部分,按一定比例确定统购数量。农民按定购数交售后,还剩余粮,可以自由处理,增产不增购。如遇荒年,国家在丰收的地区要增购粮食,但不超过增产部分的40%。

定销:在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和其它缺粮地区,按国家规定的农民用粮标准,确定统销数量,对缺粮户实行统销,一年评定一次。评定后,国家根据何时缺粮,何时供应,有什么粮供应什么粮。1955年“3定”政策的出台,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化的标志。

1956年农村实现合作化,定购粮油由农业社统一交售。

我国在建国以后靠经济手段 ,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逐步控制了全国的粮食市场,把关系人民生活的重要部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据1957年,粮食部、农垦部、公安部、农业部关于国营农牧场粮食统购统销的联合指示:“国营农牧场生产的粮食, 除按实际需要留下来年生产所需的种子, 按实有员工人数,牲畜头数,依据国家规定的用粮标准计算留下口粮,饲料用粮外,余粮应全部卖给国家粮食部门。新建国营农场、经济作物农场和畜牧场所需的种子、口粮、饲料用粮,如果农、牧场不能自行解决的,应当由国家粮食部门负责供应。”可见,在国营范围内的余粮都是由国家收购的,同时国家也保证了农场的必须用粮供应。形成了一个产粮收粮的循环,国家与粮食供应者连在了一起。

我国建国初期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一个逐步形成并且逐步制度化法制化的政策。它着眼于保证国家的粮食收入和供应的稳定,同时又要符合当时农村合作社的生产条件而制定。可以说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

再来看看日本在二战后重建时期的粮食政策。《日本与二战》一文中记载:“日本农业也不例外,到1939年达到最高点后就一路下降,到1945年,农业产量仅达1937年的一半左右,稻谷也比1933~1935年减产了34.1%。同时,1944~1945年,日本通过掠夺进口的大米比1941年减少4/5,日本人的生活直接受到影响,从1941年4月起,成年人每人每天只能领到330克粮食,其中杂粮比重愈来愈大,到1945年全国陷入饥饿状态。”可见,日本在战后同中国不一样,它是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危机,应该说比中国的情况要严重一点。

那么这个亚洲的第一强国有着怎样的粮食政策来渡过难关的呢?日本战后粮食供给严重不足,为了防止食品价格暴涨,一直持续执行战前1942年制定的“粮食管理法”,以低价强制收购农产品然后进行再分配。当时实行的是半价收购政策,即日本政府按照农民粮食价格的一半价格统一收购余粮。一般情况下,压低价格会降低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田私有化(激发了农户强烈的生产积极性)和日本实行资源向煤炭等行业倾斜的政策(带来了化肥的增产),粮食依然实现了增产。同时应该注意到,日本在美国的指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瓦解了财阀势力,集中力量发展了煤炭,化工等一系列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战后初期,为恢复经济日本重点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和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快于其它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从而缓解了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紧张状态,为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日本在推行其重点产业扶植政策的同时也加强了农业立法的措施,其中,《粮食管理法》,是日本战后农政标志的重要法律。另外如《农地法》、《土地改良法》、《农业改良促进法》、也是日本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要保证。与中国相比较,日本更注重工业重建,以及农业立法的建设。日本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日本的农业发展先天性的不足,但是日本能够用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生产发展不失为经邦治国的良策,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可以看出来我国工业发展没有跟农业联系紧密,如果像日本那样工农业联合发展,我国的工农业水平应该还有更大提高!日本重视农业立法,以法律手段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也是我国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搜索更多关于: 中日苏三国建国初粮食政策比较 的文档
中日苏三国建国初粮食政策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bm4e4bh279uewu2soe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