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
Urban road design
付孝均 2013/2/5
《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
第一章 绪论
1、道路工程(三大类):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 2、城市道路的组成: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道路交叉口和
交通广场、路边停车场(带)和公交停靠站、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其它设施
3、城市道路:指大、中、小城市、建制镇及特大城市的卫星城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桥梁(隧道)及附属工程 4、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设施功能、公用空间功能、防灾救灾功能、城市结构功能
5、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形式也取决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及城市功能的确定和界定
6、城市道路的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需要考虑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道路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城市快速路:城市交通性干道;包括主路、辅路 城市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各分区的道路
7、城市道路 城市次干路:城市各分区的区域性交通干道 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是交通的终端 8、城市道路分级主要依据交通功能、交通量及交通控制条件等。
9、各级道路的设计车速、年限 道路等级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设计速度(Km/h) 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 1
《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
设计年限(年) 20 20 15 10-15 10、道路设计车速:指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均为良好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程速度。 11、设计车速的高度直接反应道路的类别、等级的高低。 12、道路设计年限:指道路的正常工作的年限,包括道路交通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3、交通量:指道路在一定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14、通行能力:指在通常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段内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或均匀道路断面所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
15、道路建筑限界: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16、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小时内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17、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 18、服务交通量:指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一般为15min)通过的最大小时流率。
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
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能适应城市将来的发展、交通结构的变化
和要求,具有一定得超前性。 2、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 ②、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
③、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2
《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
3、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是指城市道路网的平面投影几何图形。
4、城市道路网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网、放射环式道路网、自由式道路网。
5、方格网式道路网(棋盘式):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
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放射环式道路网:放射干道间连以若干条环形干道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周围各分区的交通联系 自由式道路网:道路结合其地形起伏变化而形成的道路 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节约工程造价 6、城市道路网络规划设计一般方法: ①、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②、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 ③、提出设计方案
④、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⑤、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 ⑥、绘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7、道路网密度:指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8、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内容:技术性能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9、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 10、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评价可分为:目标→任务→指标→价值四个层次进行。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