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对徐州庙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作者:杨素素 刘勇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徐州庙会虽然具有历史悠久、群众参与度广、道德教化功能较强等优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徐州庙会形式单一、经营模式粗放,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通过对台湾著名庙会的实地调研,发现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其独特性,并对徐州庙会如何借鉴台湾庙会的发展优势,以提升对经济和旅游的拉动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台湾 ;庙会 ;特色 1 台湾庙会文化及其特点
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台湾社会生活及民众心态。台湾省登记在案的庙会,在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一年里,共有13,000多次活动,平均一天有四十余起[1]。台湾庙会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多位于寺庙集中且交通发达的地区,是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大量人流聚集的地方[2]。
笔者利用在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对台湾庙会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台湾庙会上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丰富
台湾庙会上的民俗文化表演是以“艺阵”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艺阵,是艺阁和阵头的合称。艺阁是一种装扮表演,源于花灯,而花灯则源于佛、道“放灯”的习俗[3]。阵头则指“一群人因为喜爱某种共同的民俗才艺而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团体”[4]。台湾的阵头表演既包括有明显民俗体育性质的舞龙、舞狮,也包括有兼具武术表演性质的宋江阵、台湾狮、高跷等,不仅有体育民俗表演的性质,也具有曲艺表演的特征。 1.2 一些庙会逐渐发展为每晚皆开市的著名夜市
一些著名的夜市由大规模的庙会发展而来。旧都市中心的大型庙会在举办时,带来小吃摊的聚集,逐渐聚市而形成夜市。如基隆庙口夜市的发展就与奠济宫密不可分。奠济宫香火鼎盛,随着众多香客而来的流动摊贩,在庙埕上聚集延伸,并逐渐扩大成为市集;台湾光复后,经基隆市政府统一规划仁三路上、爱三路到爱四路之间路段的摊贩成为食肆街区,登记的店家数目达六十多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现今著名的庙口夜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