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5:14: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

一、修订思路

(一)遵照十七大以来中央的重要文件精神充实、调整有关内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懂得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二)把《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合二为一,汇集它们各自的优点,重新提供呈现内容标准的框架;保持两个“标准”共同秉持的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共同确认的综合课程的基本意义,进一步体现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的独特价值。

2001年版两个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各有特点。原课标一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结构性的安排,原课标二的则基本上是历时性的安排,都有可取之处,应汇集它们各自的优点,求同存异,重新建构课程内容的框架,进一步体现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的独特价值。

(三)明确历史与地理学科知识是支撑本课程内容目标的基础,确认历史与地理教育的特有价值是构成本课程目标体系的主体。

在初中课程体系中,选用《历史与社会》课程,不开设历史和地理分科课程。就是说,用历史与社会替代分科的历史和地理课程,所以,要明确历史与地理教育是建构本课程的学科基础。具体说,就是用基本观点统领、统筹需要“共同记忆”的相关历史知识;用“因地制宜”的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题,统领、统筹相关地理知识。

(四)建立同初中思想品德课横向互补关系,同高中“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的纵向衔接关系。特别要解决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目标有较多雷同或重复的现象,以及史地方面的知识不够对称(地理知识更为欠缺)的问题。

(五)基于试教经验,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地阐述课程“实施建议”,重点是教学和评价建议。

二、关于“前言”部分的修订

(一)课程性质。

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一是从总体上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含义:“《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与原课标1相比,增加了“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的表述,使本课程的含义更加具体、明确;二是从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三个维度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与原课标相比,使本课程的特点更加简洁、明了。若是再加上“开放性”,就更加完善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描述,一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价值,指出“本课程的综

1

指的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下同),因为浙江全省使用的都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以本文以此为参照对象。

1

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原课标相比,综合性更加具体、明确,而且可操作;二是坚持唯物史观。强调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从而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这在原课标中是不明确的。

(三)课程设计思路。

关于课程设计思路,明确提出“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 与原课标相比,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明确出发点,即“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二是明确“历史”与“地理”是建构本课程的学科基础。

三、关于“课程目标”部分的修订

对照思想品德课,统筹规划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历史与地理教育特有的使命。 修订后的总目标如下:

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原课标相比,突出以下四点:一是培育民族精神,即对过去凝聚共同的记忆,对现实感受共同的利益,对未来形成共同的认知;二是培养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即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当代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关注全球性问题的由来和意义,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三是提高综合能力,即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把握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四是认同唯物史观,即在历史和社会探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关于“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

(一)调整课程内容的框架

参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选择和配置本课程的内容目标。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历史线索为主导,建立呈现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在这一框架中,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框架如下: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历史、地理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其中,专题1,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2,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3,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4,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人类社会的历程为框架,以中国历史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专题二,集中了解秦统一后古

2

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专题三,有侧重地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趋势;专题四,综合前三个专题的内容,提出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为主线。专题一,了解20世纪前半期世界的时代特点和中国革命的历程,强调中国如何选择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专题二,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时代特点与新中国建设、改革的历程,强调当代中国怎样选择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专题三,认识世界和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专题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如何走向未来的选择。

与原课标相比,强调以如何认识生存的条件、生活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如何选择当前的发展道路、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落脚点,这是贯穿整个课程框架的逻辑线索。

同时,每个主题都具有整合意义,但把握第四个专题的内容目标,需要立足于前三个专题的学习,可视为从前三个专题中归结出来的“双基目标”(基本技能和基本观点)

(二)规范课程内容的呈现

课程内容采取行为目标的呈现方式。其结构分三个层次:一级标题(主题)、二级标题(专题)和三级标题(内容目标)。如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是一级标题,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是二级标题,内容目标“2-1-7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年代与地区,分述它们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和影响范围”则是三级标题。构建三级目标的递进层次结构,有“归类”的维度,又有“分级”的维度,从而使综合的意义内生于课程实施的全程。这与原课标是一致的。

其呈现分左右两栏,左栏是“内容目标”,表达规定性要求,或者说是刚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右栏是“提示与建议”,表达指导性要求,或者说是弹性要求,与各项内容目标相对应,包括“要点提示”和“活动建议”两项,行为主体是教师。这仅仅是“提示”或“建议”,教师这样做可以,不这样做也可以。如主题二专题1中的2-1-7,其左栏内容目标“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年代与地区,分述它们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和影响范围”,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规定性要求;右栏提示与建议,包括要点提示“释迦牟尼与佛教、耶稣与基督教、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在世界古代历史的进程中,宗教的作用不可忽视,宗教文化对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活动建议“提供三大宗教传播示意图,对照当今世界主要宗教的区域分布,帮助学生了解宗教文化的广泛影响。以不同宗教建筑的特色为例,引导学生体味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这两项都为实现内容目标服务的,是以教师为行为主体表达指导性要求。

与原课标相比,右栏的“提示与建议”更加具体、明确,既列出了重要的知识点及思想观点,又提出了可操作的活动建议

五、关于“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

以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调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实施建议” 。首先,遵照课程专家和评价专家的建议,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框架格式和行文方式。其次,根据调整后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提供教学和评价建议,要更加注重本课程特有的实施要求。再次,总结多年试教经验,针对突出问题,

3

有关建议要力求更加具体化,更可操作、更易把握 。

4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bv2l7i7y77s7tu44gp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