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都不能少”
——例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独立的写作课程,小学低年段的一、二年级,主要以说话、写话为主,到中年段三年级,才真正引入“习作”一词,而“习作”一直是很多三年级学生望而生畏的。解读教材不难发现,低年段的“说话”“写话”是为中年段的“习作”过渡、铺垫的。笔者联系教学实践,从“与编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大家对话”三个角度谈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让孩子们爱上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说话、写话、习作、有效过渡
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大汉到面馆吃面,一开始连吃了九碗面都没有吃饱 ,直到吃了第十碗才终于饱了。大汉万分懊恼:“早知如此,前面九碗面就不用吃了,直接吃这第十碗面就行了。”这则笑话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由地让我联想到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独立的写作课程。在小学低年段的一、二年级,主要以“口语交际”和“写话”为主,到了中年段三年级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习作”。作为教师,如果直接从这“第十碗面”——三年级“习作”时才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那学生一定得落个“吃不饱”的下场。现实中,“习作”也一直是很多三年级学生望而生畏的。看来,这面是一碗都不能少啊!那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让孩子进入三年级后觉得“习作”并不是一件难事,从而能真正爱上习作,切实提高写作能力?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学段目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思考。
一、与编者对话——让教材解读更清晰
《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发展需求是编者编写教材的依据。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训练依附在阅读单元之后。纵观一年级至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单元练习中所有关于“口语交际”、“写话”和“习作”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联系,低年段的“说话”“写话”是为中年段的“习作”过渡、铺垫的,而且“说话”“写话”“习作”是学生生活体验的反映,是学生交际活动的一种体现。 以“描写景色”为例: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1》“口语交际”题目是《春天来了》:去大自然中找春天,把找到的春天讲给大家听,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讲给全部同学听。二年级上册《练习2》的“做做说说”中,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到了三年级,上册的《习作4》是一篇引导学生写秋天景色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能留心景物的特点,初步感知描写景物的方法。细细思考这三个年级中关于“景色”的说写练习,可以发现,其实它们遵循着“体验——说话——写话——习作”的序列规律。
低年级孩子语言积累贫乏,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强。所以,低年级的说写训练就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春天,去野外观察秋天,这本身就是孩子们最开心、最兴奋的活动,孩子们一下子就深深爱上了这项“室外作业”。“把找到的春天讲给小组队员听”,“讲得好的还能作为代表讲给所有同学听”,这种带有“展示”和“比赛”性质的说话形式怎能不再次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们说话的欲望呢?一年级孩子是这样说的:大部分孩子会说:“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杏花也开了。”个别语言丰富的孩子会说:“春天就在奶奶家的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还有粉红色的桃花。”在景物前加了表示颜色的词,能初步描绘一下景物的特点了。一年级的要求只是停留在“找找说说”的层面上,而到了二年级不仅观察要求提高了——要
“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而且还开始要动笔了——把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一个“或”字充分地体现了教材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画画”深受大部分孩子喜爱,用画画来表现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无疑也是孩子们都乐意的一种活动。但不免也有一些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挑战、热爱文字的孩子,他们这时会对“写”这种形式产生非常大的兴趣,“我就要做跟你们不一样的事”、“我就要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于是,在浓浓的兴趣和美好的憧憬下,孩子的“写话”便出炉了,如“秋天到了,小朋友们都换上了秋装。田野里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稻子黄了。我爱美丽的秋天。”这三言两语便是孩子真实的观察所得,没有写作要求的束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还能仿照课文《秋游》中的语言“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稻子黄了。”这也与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是相符合的,这就需要孩子平时的积累。尽管是篇幅简短,语言也不够精彩,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能让孩子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对写话的兴趣,这不也正是新课标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吗? 到了三年级,真正引入“习作”一词。《习作4》就是一篇引导学生写秋天景色的习作训练。在写作引导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动笔之前,请读一读冯长柱同学写的作文。”,“长满了野草的山坡是再平常不过的吧,可在冯长柱的笔下竟是那么美。讨论一下,冯长柱是怎样写山坡上的景色的。”范文的引入和讨论,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留心观察景物的特点,有动有静地写。此时,习作方法的引入让孩子们的文章有章可循,一、二年级类似题材的说话写话无疑给如今的习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平时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又能为习作增光添彩,在它们的铺垫下,孩子们的习作便水到渠成了。
再横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其他习作,都可以在低年段的单元练习“说话、写话”中找到痕迹。如《习作2》——《我的自画像》,就可以在一年级上册《练习1》的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中找到影子;再如《习作5》——《动物名片设计大赛》却能
在一、二年级的练习中都找到痕迹:一年级下册《练习4》的“学学动物的叫声,并在句子里加上动物叫声,再读一读”和二年级下册的《练习4》的《可爱的动物》“观察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说说它的样子,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所以,学习“写作”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关于“说写”的教学目标都不能忽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但又不可揠苗助长。“说话”“写话”就是“习作”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缺少了这个阶段,孩子的“习作”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免不了重重摔回地面的结局。
二、与学生对话——让教学活动更有趣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一种“写作情趣”的表达清晰可见。同样,教育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原动力,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作为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从写作的起始阶段开始,培养学生“说”、“写”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产生说写的快乐心态,最终达到积极主动快乐习作。
1、基于“说”的兴趣激发。
小学低年段的看图说、自由说、想象说、表演说等一系列说的形式,让孩子对说产生了兴趣,孩子在形式多样的言说心声、表达情感中逐渐产生了想说的欲望,积累了“说”的语言,而后在“说”的基础上写,逐步降低了儿童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在说话训练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努力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说话训练中体验到无限乐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说话能力。例如,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给学生戴上一些头衔,如“小小解说员”、“小导游”、“小博士”等,或让学生充当课文中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使学生想说、爱说。在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我当小小导游员”的说话训练。孩子们个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