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教材内容用法,,成就数学阅读能力
一、数学学习习惯的新变化
新课标指出:传统数学课教学中,对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重视不够。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不论从学习方式、活动时空、还是从情感体验,自我期望目标上讲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建立什么样的课堂学习习惯能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去探索的。我以为在数学课中,传统的听、说、练、观察仍是习惯培养的重要方面,但其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质疑、实践、多向思考、主动探究、整理构建知识等方面成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方向。具体可见下表: 传统现 在
听主客体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师生、生生间相互倾听同样重要 环境绝对安静有时有干扰声
感觉罗嗦、枯燥、空洞生动、具体、有人情味
说形式大声说大声说、更多的是小组说或下位找其他同学说 内容以达成书面节语为目标自己的想法 环境安静有时有干扰声
感觉呆板有个性、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 练形式单调查找资料等多种方法 内容标准答案灵活、开放性 感觉呆板趣味性强,重视实践能力
思维综合思维习惯为主、单一同时注重多向、逆向思维 实践不重视,常脱离实际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 质疑不提倡、不重视培养质疑提问的习惯 探索不重视多方引导、培养自主探究习惯
构建无意识有意识地指导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二、探索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新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无疑原有的习惯内涵以远远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首先从习惯养成上来说,原来的习惯养成依靠的是教师命令式的要怎么做或不怎么做,依靠的是军训式的反复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在体验和需求,以至于好习惯成了学生的心头枷锁。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但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通过教育实践,我们认为,除日常渗透之外,结合设计专题训练,有的放矢,将习惯教育做到学生心中去,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所谓专题教育,即教师根据一定的习惯培养目标,系统地设计教育活动,使学生有内心体验,并知道该怎么做。 1.倾听
正面:组织学生观摩倾听习惯好的班级课堂教学;鼓励引导学生怎样倾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话。如听前要求听清楚讲了谁在干什么?讲到的数字是几?要求学生中途不插嘴,等他讲完后在举手要求发言等等。
反面: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录下学生乱讲乱说的声音,再播放给他们听,并组织学生谈谈听到了什么?学习中应该怎样做? 2.学习用数学语言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教给学生常用的数学语言。如认识方位时:从左往右数第4个,从上往下数第三层是什么。认识乘法时:把什么看作一份,这样的有几份等等。
第二,训练学生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先想好再说话,要有顺序的说清楚等等。
3.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实践习惯
如在《统计》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我们准备买一些同学们比较喜欢吃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多一些呢?
师: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你想怎样调查?
(学生的意见:举手、分边站立着、每人把自己喜欢的水果画下来再统计、分小组画水果……)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可以以图画表格的形式绘制出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平台,探索出不同的调查方法,使每个学生都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结果并作出决策。同时揭示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习惯和能力。 4.多角度思考
数学活动中,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但解题途径可以不是唯一的。如上面所举即是一例。又如计算教学中:34-8的退位减法。可以有以下算法:(1)34-4-4(2)34-10+2(3)30-8+4(4)34分成14和20,任意一个数减8,再加另一个数。
不管学生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他自己能够熟练地应用,我们都应该肯定和鼓励。
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在每堂课的例题中加入多余条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或出示问题,要求学生说出必须知道的条件等等。 5.质疑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小学阶段之前的孩子特别会问为什么,可是上了小学为什么不问了呢?这是因为小学里有太多的纪律扼杀了孩子的胆量。所以培养一个人的质疑习惯,小学一年级特别重要。怎样培养呢?
首先,小学低段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倡在每一堂课当中多向学生询问:你想提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班里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变成好问派,都会变得爱动脑筋。
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提问:我看到有小朋友带了牙膏盒、饮料瓶、水晶球,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看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