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带;由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老城(唐皇城)区文化、商贸、旅游产业聚集区及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构成三区。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广告业成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文化产业行业;同时,以唐文化、影视产业及会展业为主的曲江新区板块,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区板块,以印刷出版、包装为龙头的经开区板块,以广运潭、丝路国际区等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为亮点的浐灞板块,以秦、唐及仰韶文化为旅游内涵的临潼区板块,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秦岭北麓板块,及西安城墙景区文化产业板块,共同构成了西安文化产业七大板块。此外,西安城墙景区工程、大唐不夜城项目、大明宫遗址公园和含元殿御道修复工程、乐游原青龙寺遗址保护工程、西安广电中心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等十二个重大项目,则是西安文化产业整体布局上的一个个具体的新亮点。
2002 年以来,曲江新区作为西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以盛唐文化为特色,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国际化为目标,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世界、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曲江影视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演艺集团、大唐不夜城公司等文化企业,成功地对大雁塔风景区管理处、西安国展中心、西安秦腔剧院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或整合,并在陕西省西安市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承担了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法门寺文化景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的策划规划和开发建设。现在的曲江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出版传媒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曲江模式”成为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范本,吸引了天津、洛阳等国内很多大中型城市前来学习。
四、现今西安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1、 以多元化为主导的促销手段创新
(1)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 通过网上咨询、网上宣传进一步扩大对西安旅游信息的宣传力度, 尽快建立信息丰富、互动性强、更新速度快, 并对旅游管理活动、旅游经营活动和旅游者消费活动都有切实帮助的西安旅游网站。
(2) 加强与各类主流媒体的合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传统广告方面, 争取在富有影响力的媒体上播出和刊登有较高艺术性的大制作整体形象广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告; 在隐形广告方面, 通过电影、电视剧、专题片等传播形式进行软宣传, 建立城市形象—产业形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媒体形象—公众人物形象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
(3) 积极开展以节庆活动为主的旅游文化活动。近年来西安市旅游市场促销工作成绩斐然, 确立了“华夏源脉, 千年帝都, 丝路起点, 秦俑故乡”的旅游形象, 开展了一系列大型节庆活动, 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态势, 西安旅游业必须进一步加大促销力度, 办好每年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古城墙国际马拉松赛, 在短期内培育出以旅游为主题的一至两个国际性活动。
2以市场化为主导的促销组织创新
旅游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应该有两种方式, 即以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各旅游企业共同参加的联合促销和各旅游企业单独进行的市场促销。政府主管部门除了对单独促销给予进一步的方法指导和信息协助外, 应保证宣传经费足额按时递增到位, 专款专用, 不得变相削减宣传专项经费, 以保证旅游业政府主导型促销战略的真正落实, 力争到2005 年使促销费用占到年旅游收入的3%。尤其重要的是, 应当加强同其他旅游热点城市(如北京、成都、桂林等) 的促销协同程度, 建立多种形式的促销联盟, 以旅游区域、旅游线路和宣传主题为联系,提高促销效果。
3 以立体化为主导的促销内容创新
长期以来, 受产品结构、宣传理念等因素的影响, 西安市旅游产业的宣传在内容上存在着立体化不足的现象, 如人文积淀宣传有余, 自然风光宣传不足; 古风古韵宣传有余, 时代气息宣传不足; 静态有余, 动感不足等。无疑, 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是西安旅游业的核心优势, 但是, 旅游市场多元性、竞争性的提高, 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促销思路, 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的市场进行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差别的宣传, 做到既有厚重, 又有轻松; 既有传统, 又有时尚;既有经典, 又有大众; 既有单项解读, 又有双向互动;既有砖土色, 又有山水色等。例如, 云南丽江的宣传,就是既有传统, 又有时尚的包装宣传, 在那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从古老到前卫多元文化冲击的快感。
城市旅游文化方兴未艾,城市是文化的集散地,文化资源的积淀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条件,城市游客的流动带动了跨地区文化资源的传播, 使城市旅游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向四周辐射。城市旅游文化营销在策略上不光是要有最基本的选择,同时还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把城市旅游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五、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的发展趋势
在进行旅游文化营销这一点上,城市旅游文化营销的制定者们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千变万化,但是一定要切合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做到尽善尽美,目前看来我们在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的发展趋势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①基于亲情营销的观念。用亲情观念营销就是强调把顾客当成“亲人”或“朋友”,这种关系是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之上,最大限度地缩短顾客与这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试想,当顾客成为一个城市的“朋友”时,还不会在经济上对这个城市的文化产品 “投资”吗? 当我们能与顾客做“朋友”之时,顾客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城市旅游文化永远的“朋友”。在这一点上就叫以城市文化产品的“感情投资”换取顾客的“货币投资”。
②基于全球营销的观念。21 世纪最重要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 实现全球化分工是现代化大生产本身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在这一经济规律的趋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各国服务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 许多支柱产业也已成为国际支柱产业,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而不是某一国的产品或产业。因此,在城市旅游文化的营销方面,可以站得高一点,放眼全球,看的远一点。
③基于绿色营销的观念。上世纪70 年代初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人类环境保护的序幕,绿色浪潮席卷全球,21 世纪将变成一个绿色世纪。绿色浪潮的兴起必然会带来绿色需求的迅速增长,进而推动绿色市场的蓬勃发展。根据相关资料表明:1995年,全球绿色市场规模达4270 亿美元;到了2000 年,可达6000亿美元,到2010 年将增至12000 亿美元。绿色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 必然要求一个城市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旅游文化的营销,
尽力满足各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绿色营销观念强调城市旅游在营销活动中要把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的合起来,大力开发绿色环保旅游,将绿色文化引入旅游文化当中来,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实现城市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六、结论与建议
在立足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日标驱动下,应采取“点上起步,线上发展,网上推进,面上繁荣”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西安及其毗邻旅游资源,使旅游日的地产品内容不断更新,同时促进旅游日的地内部组织的陇调与持续发展,推动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西安作为全国卞要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其国内游客的来源广泛,符合明显的距离衰减原则。1995年到2001年累积60%客源市场的吸引半径变化不大,但是累积80%的客源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西安的国内客源省域分布i1,逐步趋于分散。
(2)周边省份旅游客源生产份额近年来有所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游客比例也有所上升,逐渐形成了周边地区和东部沿海两大客源区,本省游客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3)由于周边缺乏大城市,与东部沿海旅游城市相比,西安的国内旅游发展速度不快,今后应充分利用位居全国地理中心的优势,加强与东部沿海城市的旅游联合,扩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
(4)外省游客对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选择符合大尺度旅游的行为空间特征,明显偏好高级别人文旅游景点,而本省游客则对自然旅游景点表现出较高的到访率。因此今后不同旅游景点建设和客源市场定位要符合客观规律,各有侧重,避免失误。
(5)西安的国内旅游优势在于周边有一批高级别的旅游景点,是关中乃至整个陕西的旅游中心,因此,构建“大西安”旅游圈,必须加强地区间联合,尽快实现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共同开拓客源市场,打造旅游精品,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研究意义
1、从城市旅游文化着手,编制城市旅游文化调查问卷,确立调查群体、调查项目,填补自我理论研究在这一方面上的空白。
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2、通过对西安旅游文化的研究预测将来旅游的发展趋势,为旅游文化地点的开发和营销提供决策的理论研究。也更好的满足广大旅客们的消费和精神文化层次的需要,针对在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为西安旅游文化提供衡量改造建设的参照标准,为西安旅游市场进行引导提供初步支持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晓菲.试析城市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J].潍坊学院,2010.(03) [2]黄涛,徐勤飞,王学峰.城市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5,(05).
[3]李茜,徐春燕浅论西安旅游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J].商洛学院学报,2009,23(3)63-66
[4]李茜,论西安曲江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03)
[5]诸丹,城市旅游文化的美学意义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9):298-299
[6]杨新军,马晓龙,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J]二地理研究,2004. 23 (5): 695-704
[7]马秋芳,西安游客旅游消费空间特征及其花费影响因子分析研究一一以“十一”国内游客为例[J].西北大学,2006,06
[8]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5):31-35.
[9]刘玉,杨达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3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12(l)
[10]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1』李江敏,李志民.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丁丽英.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J].湖北社会科学,2002(12) [13]Stansfield.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M].美国旅游研究.1964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