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微生物课件沈萍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3:54: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血胎屏障: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二、细胞因素 三、体液因素

四、炎症(inflammatory)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十分复杂,其过程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1. 感应阶段

这是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因素)在此阶段起重要作用,抗原进入机体后,一般到达周围淋巴器官,在那里发生免疫应答。除少数可溶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巨噬细胞的处理。经过处理后,抗原决定簇与巨噬细胞的RNA组成复合物,可增强免疫原性。

巨噬细胞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引起细胞免疫。

大多数引起体液免疫的抗原,也要经巨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传给B细胞,少数抗原可不经巨噬细胞,直接刺激B细胞,由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有抗原受体,所以能够识别抗原。每个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抗原受体,只能识别一种抗原,当它们结合后,抗原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免疫应答。 2. 反应阶段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活化进入反应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T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有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B细胞被活化后,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 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是终末细胞,不再分化,寿命短,只有几天。 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细胞在中途停顿下来,不再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在体内能较长时间存在。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别产生大量淋巴因子及抗体。 3. 效应阶段

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都可以与抗原结合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致敏T细胞可直接作用于抗原,同时释放多种淋巴因子消灭抗体,行使细胞免疫功能。抗体也可直接作用于抗原,或与巨噬细胞、补体等协同作用,消灭或破坏抗原,完成体液免疫作用。

微生物与生态

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 a)使生物进化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所有生物类群; 传统的生物进化研究,主要基于复杂的形态学和化石记载,因此多限于研究后生生物(metazoa),而后者仅占整个生物进化历程的1/5 b)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正确衡量生物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方法; c)对探索生命起源及原始生命的发育进程提供了线索和理论依据; d)突破了细菌分类仅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限制,建立了全新的微生物分类、鉴定理论; e)为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不经培养直接对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 “Taxonomists' counts suggest that insects dominate the diversity game, but new analyses reveal that microbes are the real winners.”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与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不同,对DNA的碱基组成的比较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差异,因此结果更加可信。 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DNA碱基因组成是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即使个别基因突变,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克分子百分数(G+Cmol%)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因组成特征。 1)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GC%范围,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细菌的GC%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合于细 菌的分类鉴定。 2)GC%测定主要用于对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作出鉴定,并可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 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 3)使用原则: 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 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 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10~15%。所以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 若二个在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菌株,如果其G+C含量的差别大于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种,大于1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属。 在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分类单位时,G+C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鉴定指标。其分类学意义主要是作为建立新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别大的种类排除出某一分类单元 微生物与生态

有关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空气中的微生物

分布特点:

1. 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

2. 来源于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3. 种类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物种类有关 4. 数量取决于尘埃数量

5. 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和尘埃大小、空气流速、湿度、光照等因素有关 6. 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二、 水体中的微生物 一) 江河水 特点:

1) 数量和种类与接触的土壤有密切关系;

2) 分布上更多的是吸附在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上及水底;

3) 淡水中的微生物是可以运动的,而且某些淡水中的细菌例如柄细菌具有很异常的形态,这些异常形态使得菌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加,从而使这些微生物能有效地吸收有限的营养物;

4) 靠近城市或城市下游水中的微生物多,并且有很多对健康不利的细菌,因此不宜作为饮用水源;

5) 水体自身存在自我净化作用:

(二)海水

1) 嗜盐,真正的海洋细菌在缺少氯化钠的情况下是不能生长的。

搜索更多关于: 微生物课件沈萍 的文档
微生物课件沈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cam54envp1jxus0i33r_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