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找到教学重点
教学界对教学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两处:一处是知识讲授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们非常看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另一处是学生的外在行为,比如,上课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并由此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这两种关注都很有必要,但又有各自需要完善的地方。前者有时会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后者有时过于强调课堂的外显行为,但两者的共同问题,都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还是流行的探究式学习,如果不关注和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无法实现有效教学。然而,在现实中,教学界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往往关注较少。 一、找到学生的知识误区
知识讲授是必要的,但很多教师往往从学科本位或者个人兴趣本位来看待知识传授,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久而久之,教师反复讲解,并没有讲到学生的认知需要处,造成教学低效。一旦学生出现认识浅、做错题等学习障碍,教师又不能把握其实质,以至于解决方案不得要领,反而就学习态度批评学生。长期如此,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会大大下降。
事实上,学生出现学习障碍时正是改善学生认知的契机。此时,恰切的知识讲授正好可以释学生认知之惑。
所谓恰切,一是时机对,二是适合学生此时的认知需求。前
者之时机,是指孔子所说的“愤”“悱”之时,学生此时因为学习障碍,正感困惑,是进行指导的最佳时机;后者则是指学生进入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结合此处的学习情境,讲授适合此种情境、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知识。
与一般的知识讲授环节相比,学生在遇到学习障碍时,更需要教师给予解决障碍的知识支撑。而此时,学生的认知误区何在,需要何种知识支撑,则要靠教师对学情素材做深入分析。 下面,我以一次学生作文修改为例,谈一下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把握和优化。
这次作文的题目如下:当前,有一种说法,认为“儒家文化应该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你是否同意?请写一篇文章,回应这一说法。
这个题目希望学生阐释儒家文化的当代存在价值。一位同学选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即儒家文化根本谈不上“重新成为”主导,而是“一直都在”。
她在文中写道:原命题中“重新”代表现在儒家文化并非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这种假设我个人认为是不成立的。从世界文明谱系上看,中国属于“儒教文化圈”的核心,因为,千年以来儒家的思维方式已根植于国人心中。即使是现在,我们学习了西方的法制和技术,但日常生活中“合适就好”的实用理念以及对家庭的信仰所代表的伦理观念从未断绝。在管理实践中,领导个人的道德感召力甚至胜过了制度约束力,这些意识都是对儒家文
化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儒家文化与其说“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不如说“一直都在”。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与同龄人相比,这位同学对儒家学说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她能够指出儒家学说已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并能列举事实说明,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在于入题太慢,中心不突出。本文第一段指出题目给定的命题不科学,第二段定义儒家文化,第三段说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结果用了将近四百字才说到儒家传统的思维方式一直都在,也就是直到文章后半段才真正入题。结果,因为时间和篇幅所限,来不及深入阐释,挺好的角度没有写出透彻独到的见解。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产生以上误区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学生的认知偏差。
单就写作而言,这位同学在本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即缺少“意在笔先”的意识和缺少有关透彻说理的知识。 1.缺少“意在笔先”意识
所谓“意在笔先”,是指在写作之前,要清楚知晓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针对性,然后围绕写作意图安排行文、选材组材。 学生写作中最常见的误区是事先没有想清楚,想到哪写到哪,经常是写着写着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观点,或者虽然知道想要表达的观点,但为了实现写作意图,到底应该如何选材组材,事先却没有想清楚,于是信笔写来,结果离题万里。
以这位同学作文中的两段话为例:
首先,我们应如何定义“儒家文化”。个人以为,“儒家文化”即以“仁”的观念为核心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态度。而所谓“周礼”是儒家文化在当时最适合的表现形式。“人之不仁,如礼何;人之不仁,如乐何。”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与核心。
这位作者对儒家“仁”“礼乐”“实用理性”等特点都有所了解,但文中只是把这些概念提了出来,而没有深入阐释,下面就转到了“一直都在”的论述上去了。这一方面是她学力不足,对儒家理解尚浅所致;另一方面则说明她的表达意图不清晰。于是先起了“现代儒家文化之我见”这样一个大题目,然后展开架式大谈儒家文化的核心,而这个儒家文化的核心与自己想表达的“一直都在”的关系是什么却来不及阐释了。这样,文章读来显得中心不明,好像说了不少东西,却都没有说透。 2.缺少有关透彻说理的知识
透彻说理是一种能力,需要大量阅读和长期训练。作为辅导者,教师需要结合作文修改,给学生深入讲解透彻说理所需要的知识。
这篇文章的作者对儒家学说有深入的了解,她能够指出儒家学说已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并能列举很多事实说明,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她在论证中,还处于盲目状态,没有理性思考自己的论证过程,其原因在于她头脑中并没有形成论证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