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生物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研究发现,癌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着多药抗性转运蛋白(MDR),MDR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多种药物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抑制癌细胞MDR的合成可能有助于治疗癌症 B. 癌细胞合成MDR可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C. 当胞外药物浓度较高时,MDR不能将药物转运到细胞外 D. 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则MDR对药物的运输速率会减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内质网进行粗加工→ 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 细胞膜。 【详解】A、MDR能将药物运出癌细胞,避免癌细胞被药物破坏,通过抑制癌细胞MDR的合成可能有助于治疗癌症,A正确;
B、MDR为膜蛋白,其合成和运输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B正确; C、MDR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转运药物,C错误;
D、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则会导致细胞内ATP含量下降,MDR对药物的运输速率会减慢,D正确。 故选C。
2.某小组将叶绿体破坏后,将离心得到的类囊体悬浮液和叶绿体基质分别放入4支试管中,给予试管①②光照,将试管③④置于黑暗条件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试管①②对照能说明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上 B. 试管③④对照能说明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C. 4支试管中只有试管①能产生氧气
D. 若向④加入①的悬浮液,通入CO2后有有机物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类囊体悬浮液,置于光照条件下,可发生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②为叶绿体基质,置于光照条件下,无反应;③④置于黑暗条件中,因为无光反应阶段提供的产物,故无法进行暗反应。
【详解】A、试管①②的变量为叶绿体的不同部位,其中①可以发生光反应,②不能发生,故两者对照能说明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上,A正确;
B、③④中均无法进行暗反应过程,故试管③④对照无法能说明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错误;
C、4支试管中只有①可以发生光反应,释放氧气,其余3支试管无法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①可进行光反应,产物有[H]和ATP,故若向④加入①的悬浮液,通入CO2后可进行暗反应过程,故有有机物的合成,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记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题图准确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有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可证明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 B. 将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上会出现S型菌 C. T2噬菌体能利用肺炎双球菌细胞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P标记组为实验组,S标记组为对照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S型细菌中必然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由实验过程可知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条件是:由S型细菌的DNA存在;
32
35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S和P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
【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A错误;
B、将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S型菌的DNA能进入R型菌,因此培养基上会出现S型菌,B正确;
C、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而不是肺炎双球菌,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两组相互对照,均为实验组,D错误。 故选B。
4.机体吸入高浓度氧后,某些系统或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病理性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氧中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氧中毒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
B. 动脉血的血浆中氧浓度一般大于组织液中氧浓度 C. 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即进入了内环境 D. 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内容包括pH、渗透压、温度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氧中毒会引起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 B、氧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因此动脉血的血浆中的氧浓度一般大于组织液中的氧浓度,B正确; C、肺泡不属于机体的内环境,C错误;
D、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要依次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和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因此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D正确。 故选C。
5.为了治理环境,禁止焚烧落叶,某地提出“焚烧落叶不如落叶归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3532
A. 焚烧落叶能一定程度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长期焚烧落叶可能会导致土壤中的分解者减少
C. 大量焚烧落叶可能会打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加重温室效应 D. 焚烧落叶释放的物质和能量都不能被生物群落再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温室效应:
(1)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2)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植树造林。
【详解】A、焚烧落叶能使有机物中的碳快速转化为CO2,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长期焚烧落叶会减少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导致土壤中的分解者减少,B正确; C、焚烧落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加重温室效应,C正确; D、焚烧落叶释放的CO2和无机盐能够被生物群落利用,D错误。 故选D。
6.小鼠的长尾(R)对短尾(r)为显性,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将一个纯合致死基因S(XsY为纯合子)导入某杂合的长尾雌性小鼠R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S基因和R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B. 该小鼠与任一雄性小鼠杂交,子代均为雌性∶雄性=2∶1 C. 正常情况下,该小鼠不可能生育出长尾雄性小鼠 D. 随着交配代数增加,该小鼠后代中r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往往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详解】A、由于R基因始终和S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不考虑交叉互换,因此两者不会
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该小鼠的基因型为XX,若其和任一雄性小鼠杂交,子代雄性小鼠基因型为X或XY,其中XY死亡,因此雌性∶雄性=2∶1,B正确;
RS
r
RSr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子代雄性小鼠的基因型为XrY,因此子代雄性小鼠均表现为短尾,C正确;
D、随着该小鼠交配代数的增加,R基因的频率下降,r基因的频率上升,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7.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乙烯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向多支试管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淀粉
溶液和淀粉酶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加入适宜体积的乙烯,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在最适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RS
(1)酶活性指的是__________。分析实验及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点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酶促反应速率相等,此时两组的酶活性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AC段酶促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则t1和t2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 (1).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2). 乙烯能提高淀粉酶的活性 (3). 不同 (4). 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浓度不断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5). 右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实验为“探究乙烯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故实验的自变量为乙烯的有无,因变量为淀粉酶的活性。
【详解】(1)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叫做酶活性;由题图分析可知:实验组酶促反应速率较对照组高,反应完成的时间短,故可推知乙烯能提高淀粉酶的活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