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资料,是指跟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关的一切物品,注意,是与人有关的,渺无人烟的地方绝大多数物质体不是物质资料。它不仅包括人们生产创造的,如衣服、粮食,还包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等,如河流等。一般将其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生产资料,是物质资料的一大类,是指与人类生产活动有关的物质资料,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劳动资料是生产中使用的生产手段性的生产资料,它又包括生产设施(道路、桥梁等)和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
(2)劳动对象是生产劳动加工作用的对象,包括原材料(本身已经是上一个劳动环节的产成品,如鲁花收购的花生)和天然品(如即将捕捞的远洋海上生物、即将砍伐的原始森林等)。
建议使用如下一句话简单地区分和记忆生产资料中的这对概念——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产品(或物质资料)。
生产资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你对之刨根问底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理解了这个概念,可以用来分析许多经济现象,受益无穷。 顺颂学祉!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人类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状况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 494页)。
人类要世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生产。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就是再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决定着可供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加速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编辑本段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低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编辑本段简单要素
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消费和进一步发展生产所必需的物品。物质资料生产的简单要素是:①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②劳动对象,即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各种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和经过劳动加工的材料;③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其主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工具。
编辑本段要素关系
这些要素在彼此孤立存在的情况下不能构成生产。要进行生产,就要使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实现这种结合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即生产力;②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只有在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下,才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因此,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力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特定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Productionof Material Goods) [编辑]
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人们,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从而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编辑]
物质资料生产的简单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即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耗费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而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从而使其满足各种需要的活动。
2.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工于其上的东西。它分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生产物。
3.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统一体叫生产资料。 [编辑]
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内容
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的实际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什么是生产力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地位
劳动者:它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者,没有劳动者就没有生产力。
劳动工具:它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不可缺少的因素。 (3)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因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中人和工具凝结在一起会增强人们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力量。 2.生产关系 (1)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彼此发生或结成的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容,马克思和斯大林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论述。
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动态角度考察生产关系,认为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内容。其中,生产是决定环节,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内容、数量和性质;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很大的反作用。
斯大林从社会再生产的静态角度,把生产关系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容,马克思的“四环节”说和斯大林的“三方面”说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的内涵,应该是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及由它决定的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统一体叫生产方式。
(2)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生了变化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变化。
(3)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即生产关系适合(不落后,也不超越)生产力的性质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