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组成:
Ⅰ、Ⅱ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 ___________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 __________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甲与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________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 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__________。
28.(14分)下图表示某家庭先天性并指(趾)遗传系谱,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来源:Z,xx,k.Com]
(1)由遗传图解可以看出并指(趾)属于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性遗传病。
(2)Ⅲ—4和Ⅲ—5婚后孩子正常的几率是________。若Ⅲ—5已经怀孕,为了生一个正常指(趾)的孩子,应该进行________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病。
(3)研究人员从该家庭多名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提取DNA进行分析时发现,患者的第2号染色体的HOXD13基因中增加了一段碱基序列:—CGCCGCCGCCGCCGTCGCCGC—CGACGC—(模板链),导致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增加了________个氨基酸,并且全是________。(精氨酸:CGU、CGC、CGA、CGG,丙氨酸:GCU、GCA、GCG、GCC,脯氨酸:CCG、CCA、CCU、CCC)
(4)上述研究表明,并指(趾)是由________引起的一种遗传病。该家庭中的致病基因主要来自Ⅰ—2,由于这种变化发生在________细胞,从而导致每一代都有患者出现。
29.(7分)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的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性状,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利用太空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假设该植物具有三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
5
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以突变实例为载体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鉴别应用等。若一秆双穗为隐性突变,则该植株为隐性纯合子,那么自交后一定为一秆双穗;若为显性突变,则该个体为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一秆双穗纯合子的比例为1/4,B项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时不可见。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
2.答案:C 解析:题图所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只有外显子能够编码氨基酸。如果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则会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
3.答案:B 解析:扦插属于营养繁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4.答案:A 解析:基因的中部若编码区缺少1个核苷酸对,该基因仍然能表达,但是表达产物(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发生变化,有可能出现下列三种情况: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或者增加多个氨基酸、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5.答案:D 解析: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所形成的新个体是四倍体;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的新个体是单倍体;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的新个体是二倍体;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可以发育成三倍体。
6.答案:A 解析: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而三倍体香蕉的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7.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包括重组类型、交换类型和人工DNA重组技术,人工DNA重组技术可产生定向的变异;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障碍,扩大了亲本的组合范围;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8.答案:B
9.答案:A 解析:A是指诱变育种,实质是基因突变,其余的都是基因重组。
10.答案:D 解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11.答案:D 解析:图1显示:这个过程的基因突变是改变了H基因的特定序列,使BclⅠ酶切位点消失。因为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Ⅱ1的父亲与母亲都正常,所以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其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HHhHhHHXY、XX,Ⅱ2表现为正常女性,出现了142bp、99bp、43bp三个片段,其基因型应为XX,Ⅱ3的基因型为XX
HhHh
或XX,丈夫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Y,所生儿子基因型为XY的概率为1/4。
12.答案:C 解析:乳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由乳糖酶基因控制合成,故导致乳糖酶失活的根本原因是乳糖酶基因发生突变,排除A、B两项。又因乳糖酶分子中只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其他氨基酸的数目和顺序都未变,故不可能是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因为若缺失一个碱基对,则从此部分往后的氨基酸都会发生改变,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设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基因为A、a。由题意知,该种遗传病发病率为1%,则a=10%,A=90%,AA=81%,Aa=18%,Aa/(AA+Aa)=2/11,正常的丈夫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11。就本病来说,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2/11×1/4=1/22,色盲的患病率为1/4,所以两病皆患的可能性为1/88。
14.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此细胞的基因型为HhAaBb,如果该生物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一定属于二倍体生物,如果由配子发育而来,只能属于单倍体生物。题图中非同源染色体交换片段,即A与b或a与B发生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因此可能产生异常的配子:HAa或hBb。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可能引起生物体的育性下降。
15.答案:C 解析:产前诊断只能确定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而不是所有的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禁止近亲结婚只是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而不能杜绝。遗传咨询只是推算发病风险,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猫叫综合征应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16.答案:D
17.答案:D 解析: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条。
18.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成为四倍体,但不能使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根尖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不能增加重组机会,而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的分裂,所以细胞周期是不完整的。
19.答案:B 解析:乙系谱中,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男孩的父亲完全正常,故A项错误。丁系谱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会是苯丙酮尿症,则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4×1/2=1/8,故B项正确,C项错误。乙系谱中,该病可能是红绿色盲,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为单倍体育种过程,其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过程为杂交育种
[来源:学科网] 6
过程,不是诱变育种,不能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年限;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但其作用对象不是萌发的种子,而是花粉萌发形成的单倍体幼苗;杂合子自交可以提高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
21.答案:C 解析: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A为杂交育种,B不属于育种范畴,D是多倍体育种,C是诱变育种。
22.答案:C 解析:1号和2号是一对同源染色体,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是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故C错误。
23.答案:D 解析:根据染色体组的概念,可知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染色体或Y染色体
DD
组成一个染色体组。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X,说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
DDdd
妹染色单体X、X没有分开,所以其余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BCY、BCY。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开的是姐妹染色单体,而不是同源染色体。图3是果蝇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每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通过复制形成的,应具有相同的基因。
24.答案:C 解析:图中①和②表示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图中③和④表示交叉互换过程,其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是基因重组的一种,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③和④形成后,发生的是减Ⅰ分裂过程,会被平均分配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有关知识,准确梳理图解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图示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其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比较这对同源染色体可知基因a—f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部分片段的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其上的基因并未丢失。联会时若
+
基因c所在的染色单体片段与基因c所在的染色单体片段发生交叉互换,则可能会产生基因组成为adc+bef的配子。
26.答案:解析:(1)人β珠蛋白基因与mRNA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未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序列不能编码氨基酸。
(2)开始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来识别和结合①中调控序列。
(3)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该突变基因进入卵细胞中的概率是1/2。
(4)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各有1/2携带该突变基因的可能性,则后代中不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1/4。
(5)用一定剂量的Coγ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性状,一般会破坏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少数是有利的。
答案:(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③和⑤ (2)RNA聚合酶 (3)1/2 (4)1/4 (5)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有害的 不定向的
27.答案:解析:(1)乙、丙细胞中有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乙与甲杂交得F1,F1中A、a为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甲的基因型为AAOO,乙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O,F1自交得F2的基因型有9种,其中仅表现为抗矮黄病的基因型为aaBB、aaBO。
(3)甲与丙杂交得到F1,F1自交,F1有42条染色体,两个Ⅰ号染色体不能配对,所以可形成20个四分体。F1基因型为AaEO,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A、aE、AaE、O),配子最多含有22(21+1)条染色体。
(4)(2)中的F1能产生四种配子,(3)中F1也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则后代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
3,基因型为AaBE、AAaBE、AaaBE。 16答案:(1)结构 生物进化 (2)同源染色体 9 2 (3)20 4 22 (4)3/16
28.答案:解析:(1)由Ⅱ—3和Ⅱ—4与Ⅲ—6之间的关系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Ⅲ—4的基因型为aa,Ⅲ—5的基因型为1/3AA、2/3Aa,则他们生正常孩子aa的概率为2/3×1/2=1/3。若Ⅲ—5已经怀孕,为了生一个正常指(趾)的孩子,应进行基因诊断,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病。(3)基因中增加的一段DNA序列有27个碱基(模板单链上),则以其为模板转录成的mRNA上增加27个碱基,最多可决定9个氨基酸。因mRNA上增加27个碱基为—GCGGCGGCGGCGGCAGCGGCGGCUGCG —,有GCG、GCA、GCU三种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都是丙氨酸。(4)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因可遗传给后代,故发生突变的细胞是生殖细胞。
答案:(1)常 显
7
(2)1/3 产前诊断(基因诊断)
(3)9 丙氨酸 (4)基因突变 生殖 29.答案:解析:(1)根据题意,矮秆植株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性状,可推知矮秆性状的出现是隐性突变的结果,其细胞学基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发生差错。(2)航天育种是利用射线、微重力等因素诱导基因发生突变或染色体发生变异,产生变异性状,回到地面经培育筛选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新品种;DNA重组技术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具有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优点。(3)由“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信息判断,该育种方法属于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杂交育种的亲本是纯合子,其子代是杂合子。就一对同源染色体而言,子一代减数分裂产生花药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父本染色体进入配子的可能性是1/2,若有三对同源染色体,则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完全来自父
3
本的概率为(1/2)=1/8。 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 (2)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3)基因重组 1/8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