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的意义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可是,看,仍有一定局限,除去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道理是一样的。朗诵,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同时,更须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实质。这样,对体味作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到的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诵,自会发觉“对味儿”或“ 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诉诸声音之后,声音出口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更加直观,因此,由于我们朗读者的再创作,听者可以比自己去看文字作品体味更深,他的判断、品评也就会更为切实。这样看来,就使我们认识到: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着朗诵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 (2)朗诵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为有声语言运用与追求奠定了基础,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依据。朗读者如果不能把内心的依据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出来,传达给听众,就说明他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朗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才可能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因此,朗诵就应该包含着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诸如层次感、主次感、对比感、形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都要体现在有声语言中。
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慨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合理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或者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就召之即来,妙手偶得。这一切是仅仅通过分析、讲解文字作品所不易得到的,也是只靠眼看手写所不易达到的。
随着表现力的提高,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当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语言表现力的提高,完全可以使“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和“七步为诗,出口成章”的阶段尽快到来,到那时,更高水平的朗读也便会出现了。这样,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的语言表现力便纵横驰骋,无往而不适了。这是从不涉足朗读领域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3)朗诵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文字语言逝有感染人的力量,“爱不释手” “掩卷遐思”都是被感染的表现。可是,当把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感人的力量应该更强烈。这也就是说,朗读,应该比作品本身给人的东西更多。为什么要说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呢?就因为在朗读语言里饱含着、浓缩着朗读者的深刻体味、独特感受、熟练技巧、音声魅力。高水平的朗读会使文字作品的作者惊喜:我写的东西里还有如此深刻的意味哪?!当然也就会使听者动容:比我自己看作品可好多啦!所以列夫.托尔斯泰说: “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志。”作为语言艺术的一个品种的朗读,当然不能例外。
其实,优秀的文字作品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增添人们的前进的勇气和希望。大量的白话文,字面上的较易理解,但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又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就能溢于言表,使入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我们的女同志学好了在家里运用我们的技巧....发挥感染里....男同志........)
(4)朗诵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朗诵者进行朗诵,听者听别人朗诵,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我们的朗诵也一定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励人们蓬勃向上、奋发有为;人们将在朗读中获得日常生活中不易得到的那样集中、明确、生动的高尚精神享受,使思想更加纯净、生活更加充实,使那些旧的污垢、那些低级趣味显得更加卑微,无处藏身。
这一切,在朗读中,伴随着声音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真的心灵,也同
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不论是听别人朗诵,还是自己朗诵,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这不但包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变能力,从有声语言推及文字语言的判断能力,还包括着深广的学识、熟练的技巧,更包括着语言的感受力和对语言完美的鉴赏力。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好的朗读,尽管旁人在那里拍案叫绝,自己也只是茫然,又怎能领会有声语言的精妙!没有这种素养和造诣,尽管朗读时全力倾注,字字认真,也表达不出原作的精髓,文字作品中那些画龙点睛、一唱三叹的妙言警句就会黯然失色,朗读的作用也便付诸东流了。因此我们说,听者和朗读者的造诣越深,才越能体会到和体现出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今天,广插、电视、戏剧、电影、朗诵等日益普及,并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就不会从中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或者只取其末节,或者只感其皮毛,甚或会反其主旨,接受某些消极的东西。如果在朗读中加深了语言艺术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提高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鉴赏力,力求达到高尚的精神享受的境界,那所得就全然不同了,不但可以明其是非、辨其真假,而且修身养性,其乐无穷。这样看来,重视朗读,学习朗读,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5)朗诵是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重要的途径
我们的朗诵,必须使用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语音上要求标准,从词汇、语法上要求正确。虽然文字作品的多种多样、古今中外都有,朗读时要尊重原作,但是,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声音样式,不能不讲究规范。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不学习普通话,不掌握普通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朗读者。而学习朗读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习普通话的过程,通过朗诵学习普通话,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想今天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来学朗诵。
(朗读者要朗读某篇文字作品,这作品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首先解决声母、韵母、声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等问题,真是字斟句酌、不能马虎的事。初学普通话时,在朗读中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错误。诸如把“南方”读成“兰帆”;把“农村”中的“村”字的调值读成33或22,而不是55;把“战士”读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中格式;把“好啊(哇)”读成“好呀”……这都不标准,不能说是普通话。在说话时,既没有文字依据,语流又快,口腔再松软无力,就不容易感觉到存在的问题,事过境迁,纠正起来也实在困难。如果加上方言土语掺杂其间,与普通话的距离拉大,当面校正更觉吃力。因此,在朗读文学作品中使语言规范化,就成为朗读的重要作用之一。)
总的来说,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以上我们了解了朗诵的概念和朗诵的意义和作用.大家是不是对朗诵充满了信心啊?下面我们一起根据朋友们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谈谈朗诵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1)朗诵是一种创作活动: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赋予文字所应该承载的信息和情感。
因为我们知道,文字是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工具,但文字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很难甚至不能把人们在说话时丰富多变的语气表现出来,不能把人们说话的情态完全体现出来,也未必能够把一句话的真实含意揭示出来。因此,朗诵者在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文字创作者真实的意图,调动自己的情感,使其运动起来;接下来,还要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把自己运动起来的情感抒发出来。理解、感受、表达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朗诵者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说,朗诵不是简单地念字,而是一种复杂的创作活动。
(2)朗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朗诵不仅仅是口耳艺术,它还综合了其它门类艺术的特点。
绝大多数的朗诵都是面对广大受众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朗诵不是自言自语地说话,不是自我欣赏式的宣泄,朗诵者要懂得与广大受众进行交流,进行语言的、眼神的、肢体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朗诵者很有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