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