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学物理教育
研究课题研究任务书
课 题 名 称: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申请人姓名
(即课题负责人): 罗 晓 章
申请人所在单位: 四川省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07年4月20日
四川省物理学会制
目 录
参加研究人员及基本情况--------------------------------------------3 课题论证-----------------------------------------------------------------4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及与
课题有关的近期主要研究成果-------------------------10
研究方案(含研究方法、途径)----------------------------------13 研究计划(含参加研究人员分工)-------------------------------26
2
课题 名称 申请人 职务 职称 专业特长 罗晓章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2年10月 中学物理 一级教师 研究起止时间 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 物理教育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热心教育科研,2006年6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研修班进修期间,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过较系统的研究,已收集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并在物理教育教学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篇,获两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近5年来,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参 加 研 究 人 员 姓名 高志文 性别 男 年龄 50 职称、职务、学科 四川省物理特级教师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校长 工作单位 双中实验学校 张润林 男 46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双流中学实验学副校长 双中实验学校 腾 刚 男 38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双流县物理教研员 双流县教育教学 研究室 双中实验学校 杨玉林 男 53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双中实验学校教研组长 秦 霞 男 40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双中实验学校备课组长 双中实验学校 罗晓章 曾海燕 罗远军 陈有利 备注 男 女 女 女 35 28 27 25 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中学物理二级教师 双中实验学校 双中实验学校 双中实验学校 双中实验学校
3
课 题 论 证 (包括本课题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本课题基本内容,研究本课题的时间意义和理论意义及课题的预期效益,预期突破哪些难题)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在此基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