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30年代文学类:
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 时间:1930年
主要成员: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 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宗旨: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
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
活动:办刊、出版与论争、推进大众语、与国际联系。 刊物:《北斗》 《萌芽》《十字街头》《文艺群众》
影响: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名称:东北作家群
名词解释:抗战文坛上活跃的一支文艺劲旅,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 时间:1931
主要成员:萧军 萧红 骆宾基 端木蕻良 舒群 李辉英 主张:倾向现实主义
创作特色:强烈浓厚忧患意识和悲剧性
风格:艺术审美上表现出一种雄健、粗犷、悲壮美学风格。 贡献: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第一次集中醒目标示在制作上 刊物:《光明》《战地》
影响:东北作家群出现,标志中国新闻学全面的自觉的抗战文学色彩历史阶段转
折开始。
30年代小说类:
名称:新感觉派
名词解释: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
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海派
时间:
主要成员:穆时英 刘呐鸥 施蛰存 主张:新感觉主义
特征: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人物刻画上,运用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的非理性、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刊物:《现代》《新文艺》《无轨列车》
影响: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
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它不但促进了现代主义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名称:京派
第 1 页1 共 8 页
作者:汪媛媛
名词解释: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
作家群。
时间:1930年前后 代表人:沈从文
主要成员: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
主张: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丑陋;在文化思想上
继承了五四文学改造国民性的传统和“人”的观念,以人性的价值尺度,严肃的表现着“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的主题,并试图以此去探索“中国应当如何从新另造”,从而表现出了与社会剖析派不同的文化诉求;在审美趣味上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小说特点: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鲜、解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净,注重氛
围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员熟禁穆的诗美和牧歌的情调。
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刊物:《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水星》文学月刊
影响: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
和讽刺小说。
名称:社会剖析派 名词解释: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
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
时间:1928~1936.6
主要成员:茅盾 吴组缃 沙汀 艾芜 主张:运用阶级分析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特点: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
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影响: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
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名称:海派
名词解释: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
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时间:三十年代前后
主要成员:包天笑、周瘦鹃、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无名氏、
苏青、张爱玲
发展阶段:国民初年鸳鸯蝴蝶派;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四十年代言情传统与
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主要发展面向:1.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2.
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
文学意识:都市文学意识;市民文化意识;文人文化意识。 特征:繁华与靡烂,雅俗善恶二元混杂。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名称:论语派
名词解释: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 时间:1932.9.16创刊 主要成员:林语堂 主张:幽默性灵小品
主旨:提倡小品文,鼓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刊物:《论语》、《人世间》、《宇宙风》
影响:论语派所提倡幽默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巨大积极作用。
名称:自由人
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争议的文化团体 时间:1931.12.25 主要成员:胡秋原
主张:文艺自由论即“文学与艺术之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 刊物:《文化评论》 影响:“自由人”针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和反动“民族主义文学”其进步性和战
斗意义十分显著。
名称:第三种人
名词解释:反对文化团体 时间:1932.7
主要成员:苏汶、杨邨 主张:文艺自由论 宗旨:“为小资产阶级小市民和农民群众利益而争斗”口号 活动:文艺辩论 刊物:《星火》 影响:早期“第三种人”竭力鼓吹有害超阶段文艺观,但政治上还有一定进步性。
名称:三民主义文艺、民族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民族主义文学家于1991年6月1日在上海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宣言》,打出旗帜,挂出牌子宣布它的问世。
时间:1930年前后 主要成员:叶楚伦
主张:三民主义在政治上宣传三民主义反对物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学强调文艺与
政治的关系,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 刊物:三民主义文艺:《文艺月刊》《文艺周刊》 民族主义文艺:《先锋周报》《前锋月刊》
影响: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的政治色彩都比文学色彩浓厚,他们出现全
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30年代诗歌类:
名称:现代诗派
第 3 页3 共 8 页
作者:汪媛媛
名词解释: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
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时间:1932年5月 代表人物:戴望舒
主要成员:戴望舒 徐迟 卞之琳 路易士
主张: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 思想倾向:现代主义。
特征: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即施蛰存说的\《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
纯然的现代诗\。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3、诗艺的突破和创新。即拥有现代的词藻和现代的诗形。 刊物:《现代》 影响:现在诗派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
力,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称:中国诗歌会
名词解释:现代诗歌团体。 时间:1932年9月
主要发起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蒲风(黄浦芳)
诗人创作特色: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
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注重诗歌的现实化,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任务:“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于诗歌的大众化”
内容:三要素:理解现制度下个阶级的人生,着重对大众生活的描写;有刺激性,
能够推动大众的;有积极性,表现斗争或组织群众的。 刊物:《新诗歌》(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影响:中国诗歌会诗人不仅反映现实,实践大众化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在诗体开拓上也有值得称赞的成绩,在新诗发展的可贵共享将永载史册。
30年代戏剧:
名称:艺术剧社
时间:1929年6月5日
主要成员:郑伯奇 冯乃超 孟超 陶晶孙
主张: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戏剧应以党性原则为指导,使戏剧成为党
文艺事业的一部分, 报刊:《艺术》 《沙仑》 《戏剧论文集》
影响:为戏剧发展起了表率示范作用,还团结了摩登社、南国社、复旦剧社等戏
剧社团,使他们随艺术剧社方向转化而“左”转,终于形成左翼戏剧运动。
40年代文学类:
名称:中国文艺协会
名词解释:一九三六年国内各地作家发起组织的一个文艺性质团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