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本课知识综述
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学迅速发展: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建了微积分学,在光学研究领城也颇有建树;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近代艺术不断发展,贝多芬、梵高等杰出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佳作。
二、课标要求与教材解读 (一)内容标准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
2.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3.通过对著名科学、文化代表人物生活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的探究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材解读
本课是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一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的行列,在此期间,近代科学文化也进一步走向繁荣。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科学家、文学巨匠、音乐美术大师。这三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分别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基本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极少数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跟着老师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对之前发放的《学情调查表》进行分析,由于生活年代和生活国度不同,学生对外国的文化了解甚少,但对科学家和艺术家略有耳闻,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 (一)教学重点
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及其影响;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及其作品特点;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难点
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历史价值。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立意
针对本课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本课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针对本课难点,通过材料进行合作探究,达到知识和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环节与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知道网络上盛传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果是什么吗? 答:苹果!
教师补充: 有四个苹果被称为最有名的苹果:第一个是《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吃掉的那个苹果;第二个是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第三个是乔布斯手中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第四个是流行
音乐《小苹果》。
问:虽然这个总结具有娱乐性,但总结的也不无道理。第二个苹果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有一天,牛顿在花园的苹果树下看书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就发出疑问:“为什么苹果和其他物体都往地上掉?”
教师陈述: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引起牛顿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地心的吸引?最终牛顿发现了对物理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顿,走进近代科学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疑问,运用学生知晓的信息,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2、探求新知
(1)近代科学文化发展的背景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了解近代科学与文化发展的背景,更好的学习近代科学与文化,建立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2)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梳理、掌握本课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合作探究
探究一:以牛顿、达尔文为例,我们能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材料一:少年时的牛顿(如图)沉默冷静、喜欢思索,特别喜欢制造机械。有一次,有人在城北建起了一座风车。牛顿跑去认真观察了半天,之后做了一个风车模型。他还为风车模型装上了一个踏车,让一只小一个老鼠 “磨工”, 带动风车模型转动。 ——引自教材28页“人物扫描”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材料二:达尔文(如图)22岁时,受“小猎犬号”船长的邀请,进行了近5年的环球航行。船长本来希望达尔文能够找到科学证据来验证《圣经》的记载,没想到旅行结束后,达尔文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引自教材29页“人物扫描”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达尔文
参考答案:勤于思考,大胆创新,乐于探索,注重实践,谦虚谨慎;敢于打破世俗常规,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教师补充: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可贵的精神品质,树立为科学献身的志向,为报效祖国,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除了科学家,艺术大师身上的品质同样值得我们学习,贝多芬克服失聪带来的困难,依旧创作出世界名曲。他的坚强毅力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