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20KV降压变电所电气一次部分设计完整.doc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21:47: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耦变压器。

8 变压器各侧电压的选择

作为电源侧,为保证向线路末端供电的电压质量,即保证在10%电压损耗的情况下,线路末端的电压应保证在额定值,所以,电源侧的主变电压按10%额定电压选择,而降压变压器作为末端可按照额定电压选择。所以,对于220KV的变电站,考虑到要选择节能新型的,220KV侧应该选230KV,110KV侧选115KV,10KV侧选10.5KV。

9 全绝缘、半绝缘、绕组材料等问题的解决

在110KV及以上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为了减小单相接地时的短路电流,有一部分变压器的中性点采用不接地的方式,因而需要考虑中性点绝缘的保护问题。110KV侧采用分级绝缘的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并且选用与中性点绝缘等级相当的避雷器加以保护。10KV侧为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中的变压器,其中性点都采用全绝缘。

3.3 主变选择计算

变电所总容量:sjs?kt?sn?1?5%?

cos??sjs1?41.78MW

sjs2?12.63MW

sjs总?12.63?41.78?54.4MW

主变容量: se= 2?120MVA

变压器设备的型号为SFPS3-120000/220

校验可得:se?0.7s总;se??s1??s2

主变的冷却方式是自然风冷式。

第4章 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4.1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和设计原则

电气主接线是指发电厂或变电站中的一次设备按照设计要求连接起来表示生产/汇集和分配电能的电路,也称为主电路.采用何种主接线形式,于电力系统原始资料,发电厂,变电站本身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的要求等密切相关,并且对电气设备的选择,配电装置布置,继电保护和控制方式的拟定都有较大的影响。

在设计主接线时,主要矛盾往往发生在可靠性与经济性之间。欲使主接线可靠、灵活,必然要选用高质量的设备和现化的自动装置,从而导致投资费用的增加。因此,主接线的设计应在满足可靠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

变电所的主接线应根据变电所所在电网中的地位、出线回路数、设备特点及负荷性质等条件确定,并应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检修方便、节约投资和便于扩建等要求。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接线还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 根据发电厂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用户性质,保证必要的供电可靠行和电能质量的要求;

2. 应力求接线简单,运行灵活和操作方便,保证运行,维护和检修的安全和方便;

3. 应尽量降低投资,节省运行费用;

4. 满足扩建的要求,实现分期过度.

4.2 电气主接线选择标准

(1)变电所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2)分期与最终建设规模。 (3)电压等级及出线回路数。 (4)接入系统的方式。 (5)所址条件。

4.3 主接线的方式选择

4.3.1 主接线设计依据

双母线: 1.出线带电抗器的6-10KV配电装置。

2.35-60KV出线超8过回。 3.电源较大、负荷较大时。

4.110-220KV出线数为5回或5回以上时。

单母线主要用在回路少且没有重要负荷的发电厂和变电站中,单母线分段主要

应用在发电厂和变电站6-10KV接线中。 旁路:110KV出线在6回以上。

220KV出线在4回以上。

综合以上资料,结合本变电站的实际情况,220KV侧有3回出线,110KV侧有2回出线,10KV侧有12回出线。又由前面的变电站分析部分和负荷情况分析部分,该变电站在整个电力网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各侧均不允许断电。故可对各电压等级侧主接线设计方案作以下处理。

4.3.2 各电源侧主接线方案的确定

根据要求可以草拟以下两种方案:

表4-1 220KV侧主接线方案

方案 项目 可 靠 性 灵 活 性 经 济 性 方案I 双母线接线 重要用户可从不同母线引出,保证不间断供电,可靠;检修断路器,可以不停电检修,供电可靠性高。 当一回线路故障时,断路器自动将故障母线隔离,保证正常段母线不间断供电,不致使重要用户停电。 接线简单,增加了设备,投资较方案Ⅱ高。 方案II 单母线分段接线 用断路器把母线分段后,对重要用户可从不同段引出两个回路,保证不间断供电,可靠。 当一回线路故障时,分段断路器自动将故障段隔离,保证正常段母线不间断供电,不致使重要用户停电。 接线简单,运行设备少,投资少,年运行费用少。 由以上比较结果知,这两种方案都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由于本变电站在整个系统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要求保证某些重要的用户不可中断供电,综合考虑,220KV侧宜采用方案I。

表4-2 110KV侧主接线方案

方案 项目 可 靠 性 方案I双母线接线 方案II 单母线分段带旁路接线 用断路器把母线分段后,对重要用户可从不同段引出两个回路,可靠,适合用于屋外布置,可采用高压断路器,这样可保证进出线检修时不中断供电 当一回线路故障时,分段断路器自动将故障段隔离,并与旁路配合保证正常段母线不间断供电,不致使重要用户停电,且扩建方便 占地面积小大,设备投资多 重要用户可从不同母线引出两个回路, 保证不间断供电,可靠;检修出线断路器,可以不停电检修,供电可靠性高,适合高电压母线接线。 当一回线路故障时,母线之间的断路灵 器自动将故障母线隔离,保证正常段活 母线不间断供电,不致使重要用户停性 电 占地面积大,多一母线增加了投资用经济性 电可靠

根据要求可以草拟以下两种方案:对以下两种方案进行比较:

由以上比较结果知道,方案I与方案II均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鉴于110KV侧负荷要求,宜采用方案I的接线形式。

根据要求可以草拟以下两种方案:对以下两种方案进行比较:

表4-3 10KV 侧主接线方案

方案 项目 用断路器把母线分段后,多重要用断路器把母线分段后,对重要用户可可 靠 性 负荷可从不同母线引出两个回从不同段引出两个回路,可靠,适合用路, 保证不间断供电,可靠;检于屋外布置,可采用高压断路器,这修出线断路器,可以不停电检样可保证进出线检修时不中断供电 修,供电可靠性高,适合多负荷母线接线。 灵 活 性 当一回线路故障时,母线之间的当一回线路故障时,分段断路器自动将分段断路器自动将故障母线隔故障段隔离,并与旁路配合保证正常段离,保证正常段母线不间断供电,母线不间断供电,不致使重要用户停不致使重要用户停电 电,且扩建方便 方案I单母线分段接线 方案II 单母线分段带旁路接线 经济占地面积小,没有旁路接线提高占地面积小大,设备投资多 性 了经济性 由以上比较结果知道,方案I与方案II均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鉴于10KV侧负荷要求,宜采用方案I的接线形式。

4.4 主变中性点接线的方式设计

4.4.1 110-220KV侧接地方式

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110-500KV系统为大电流接地系统,所以变电站主变的110-220KV侧的中性点应选择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4.4.2 10KV侧接地方式

6~10KV侧为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方式,即应该选用中性点不接地、经高阻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消弧线圈又分为完全补偿和欠补偿方式,为防止出现在灭接地电容电流出现时电弧谐振,一般选用过补偿方式,具体采用那种接地方式,应经电容电流计算,对10KV系统若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时,应选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10KV侧需要加装消弧线圈时,由于主变的10KV侧是△接线,没有中性点,故对10KV侧需加接地变,将中性点引出用以接消弧线圈,接地变的容量应大于消弧线圈的容量,一般应该在6-10KV的每一段母线上安装型号一样,相同容量的接地变,考虑接地变的低压侧可以获取220KV电源兼作所用电,所以选用接地变后就不用再选用50KVA的所用变。

显然10KV侧需要加消弧线圈,但由于主变的10KV侧是△接线,没有中性点,故对10KV侧需加接地变,将中性点引出以接消弧线圈,接地变的容量应大于消弧线圈的容量,查《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计算资料可选用接地变型号为:KSJD-315/80/10.5,所用消弧线圈为:XDJ-300/10,变比为:10.5/0.4,正序阻抗电压为:4%。

4.5 无功补偿

4.5.1 无功补偿的意义

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需求,为了实现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无功平衡,必须对各种电力负荷产生的无功进行补偿,无功补偿的方法有调相机补偿、电容器组补偿等多种,其中最为有效和易于实施的是在靠近负荷点的地方进行就地无功补偿。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负载和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设备的功率损耗,稳定电压,提高供电质量。在长距离输电中,提高系统输电稳定性和输电能力,平衡三相负载的有功和无功功率等。所以系统的无功补偿可以采用分散补偿的方式。因为电力系统的无功负荷主要是感性功率,所以具体无功补偿就是在高压电网的低压侧加并联电容器,利用阶梯式调节的容性无功补偿感性无功。

4.5.2 无功补偿容量选择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技术规程》第1.0.3条规定“电容器装置的总容量应根据电力系统无功规划设计,调相调压计算及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220KV可按照主变容量的37%考虑,35-110KV变电站中的电容器总容量,按无功功率就地平衡的原则,可按主变容量的10-3000考虑。一般取主变容量的1500,分在10KV两段母线上安装。110KV变电站按照主变容量的1000选择。

220KV降压变电所电气一次部分设计完整.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czvo4ru3r6h1tx45d7638ccg96mxg006ww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