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比较优势陷阱的克服与其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经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不可避免地向前推进。伴随着经济一体化而来的是日趋繁荣的国际间的进出口贸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进出口贸易中去,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主流的国际贸易思想仍然是新旧古典贸易理论,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仍在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及其扩展理论来对本国对外经济及其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行指导。中国目前在国际市场贸易领域的学者也大多支持这一观点。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化,隐藏在比较优势理论背后的比较优势陷阱也被发现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深思。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对比较优势陷阱进行界定,判定和排除,对本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鲜明的积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以要素报酬为突破点切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及其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找出并剖析比较优势陷阱形成的原因,界定,以及排除,并以此对本国的外贸政策提出一定的建议。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 国际间比较通行的比较优势陷阱的判别与界定 2. 我国是否已经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3. 我国对此的应对措施与以后的注意事项及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构建模型,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一章提出问题,进行理论铺垫,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引出比较优势陷阱,接着对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和类型进行具体的分类,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第二章分析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发展
现状采用了描述性研究方法;第三章构建模型,用图表数据等论证中国是否已经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也是采用了探索性研究法,各研究方法相互结合补充。
技术路线: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概述 由上面引出的比较优势陷阱理论综述 有利方面 中国现阶段对外发展状况 不利方面 中国是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面对比较优势陷阱挑战我国的应对措施建议与 注意事项 结论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启动阶段(2010年11月14日前)
确定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论文题目,师生双向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做好开题前期工作。
2.开题阶段(2010年12月12日前)
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组织开题论证和初期检查工作。
3.实施阶段(2011年5月8日前)
进行课题的实验、设计、调研及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完成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毕业论文的审阅和修改完善。
4.答辩阶段(2011年5月22日前)
毕业论文的第一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5.答辩阶段(2011年6月5日前)
毕业论文的第二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6. 评价阶段(2011年6月17日前)
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总结、评估和评优、材料归档。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LIN CHUN “what is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Zhe Chinese Economy,
2003: pp. 3-20.
[2] Paul Krugman. “The Increasing Returns Revolution in Trade and Geography” [3] 苏耀华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需考虑要素禀赋[J]发展,2009,(3):68 [4] 冯家斌 吴志能我国贸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可能性分析一一对比较优势理
论的反向思考[J] 东方企业文化,2007,(9),26-27
[5] 李惊雷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J] 商丘师范学院学
报 2006 (6),125-126
[6] 周燕 沉默 论比较优势陷阱的判定和排除——兼对中国是否陷入比较优势
陷阱的讨论[J]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Economics University,2003,(9),8-10
[7] 李荣林姜茜 进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技术附加值
的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4),83-91
[8] 陈立中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基于一种数学视角与经验性解释[J]国
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4),15-19
[9] 林毅夫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 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2005,(11),4-7
[10] 甘梅霞 刘渝琳我国推进技术进步与发挥劳动要素禀赋优势两难冲突的解
决路径分析[J] 财贸研究 2006,(4), 42-48
[11] 张晓辉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外贸战略选择[J] 改革与战略 2007, 24-29 [12] 刘松麟 张德旭 比较优势理论的思考:概念,模型及启示[J] 经济理论研究
2009,(2),107-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