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将多用电表挡位调到电阻“×100”挡,再将红表笔和黑表笔 ▲ ,调整 ▲ ,
使指针指向“0Ω”。
(2)再将调节好的多用电表红表笔和 ▲ (选填“1”或“2”)端相连,黑表笔连接另一端。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适当位置,欧姆表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被测电阻为 ▲ ΚΩ。
(3)图甲中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内阻为R1;0~15V,内阻是R2,则R1 ▲ R2(选填“>”,
“=”或“<”)。
12.【选做题】本题包括A、B、C三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A、B两小题评分. 12A.[选修3-3](12分) (1)在潮湿天气里,若空气的相对湿度为98%,洗过的衣服不容易晾干,这时 ▲ 。
A.没有水分子从湿衣服中飞出
B.有水分子从湿衣服中飞出,也有水分子回到湿衣服中 C.空气中水蒸气的实际压强略小于同温度水的饱和汽压 D.空气中水蒸气的实际压强比同温度水的饱和汽压小很多
·5·
(2)如图所示,导热性能良好的气缸开口向下,缸内用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在气缸内可以自由滑动且不漏气,其下方用细绳吊着砂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砂桶中的细沙不断流出,这一过程可视为一缓慢过程,且环境温度不变,则在此过程中气缸内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 ▲ (选填“减小”、“不变”、“增大”),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缸壁上受到气体分子撞击的次数 ▲
(选填“减少”、“不变”、“增加”)。
(3)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绝热过程到达状态B,再经等容过程到达状态C,此过程的P-V图像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在B→C的过程中,气体吸收热量为12J。则:
①试比较气体在A和B状态的内能EA、EB的大小; ②气体从A→B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的功。 ▲▲▲▲▲
12B.[选修3-4](12分)
(1)下列事例哪些应用了光的全反射现象 ▲ 。
A.光导纤维通讯
B.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谱 C.用白光照肥皂膜看到彩色条纹
D.某些光学仪器中用等腰直角玻璃三棱镜改变光路90° (2)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时,激光投射到两条相距为d的狭缝上,双缝到屏的距离为l。屏上P点到两狭缝距离相等,该点出现 ▲ (选填“亮 ”或“暗”)条纹。A、B两点
分别为第5条和第10条亮纹的中心位置,它们间的距离为x,则激光的波长为 ▲ 。
(3)一列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x轴正方向传播,
波源位于坐标原点,在t=0时刻波源开始振动,在t=3s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求: ①该波沿x方向传播的速度; ②7s内x=2m处质点运动的路程。 ▲▲▲▲▲
·6·
12 C.[选修3-5](12分) (1)
A.B.
能自发地进行β衰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经β衰变后变成经β衰变后变成
C.D.
发生β衰变时,原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化成中子 发生β衰变时,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化成质子
(2)光照射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时,实验测得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频率的图像如图所示,其中图线与横轴交点坐标为ν0,则该金属的逸出功为 ▲ 。用一束波长范围为λ1~λ2,且λ1<λ2的光照射该金属时产生光电效应,则光电子的最大初
动能为 ▲ 。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C。
(3)历史上美国宇航局曾经完成了用“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实验。探测器上所携带的重达370kg的彗星“撞击器”将以1.0×104m/s的速度径直撞向彗星的彗核部分,撞击彗星后“撞击器”融化消失,这次撞击使该彗星自身的运行速度出现1.0×10-7m/s的改变。已
知普朗克常量h=6.6×10-34J·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求: ①撞击前彗星“撞击器”对应物质波波长; ②根据题中相关信息数据估算出彗星的质量。
▲▲▲▲▲
·7·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
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5分)如图甲所示,质量m=1kg,边长ab =1. 0m,电阻r=2
单匝正方形闭合线圈abcd放置在
倾角θ=30°的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匀强磁场垂直线圈平面向上,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如图乙所示,整个线圈都处在磁场中,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t=1s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2)4s内线圈中产生的焦耳热; (3)t=3.5s时,线圈受到的摩擦力。
▲▲▲▲▲
14.(16分)如图所示,半径的两圆柱体A和B,转动轴互相平行且在同一水平面内,轴
心间的距离为s=3.2m。两圆柱体A和B均被电动机带动以6rad/s的角速度同方向转动,质量均匀分布的长木板无初速地水平放置在A和B上,其重心恰好在B的正上方。从木板开始运动计时,圆柱体转动两周,木板恰好不受摩擦力的作用,且仍沿水平方向运动。设木板与两圆柱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重力加速度g=10.0m/s2,取(1)圆柱体边缘上某点的向心加速度;
。求:
(2)圆柱体A、B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3)从开始运动到重心恰在A的正上方所需的时间。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