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
(一)艺术欣赏是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的重要环节 人们的全部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这两个前后联结、相互制约的方面。从艺术家认识生活,创造艺术作品,到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进而推动欣赏者去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实质来说,便是艺术反映现实并反作用于现实的过程。马克思说过:“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生产的消费。”“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①撇开消费的方式和目的不谈,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同样也适用于创作(艺术生产)与欣赏的关系。如果艺术作品没有经过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就还是潜在的,还没有实际的实现。因此,艺术欣赏是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艺术家与群众、艺术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的必要环节。
然而,正如艺术不同于科学认识和道德规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质一样,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欣赏而反作用于现实的方
. . . .
. . . .
式,也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一点需要通过对艺术欣赏的特点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二)欣赏活动的特点
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所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实践意志的趋使强迫下接受某种道德教训。欣赏者对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的本质的认识,或是对艺术家所作的说明、判断、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不可分的。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对待反映于作品中的生活,只有那些为欣赏者的感觉和感情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在理性上所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艺术欣赏活动所具有的这个特点,使得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把握了丰富多采的感性世界,激发了和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态度,推动欣赏者走向实践。例如我们阅读了《红岩》这部小说,不仅在理性上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感受到了这种品质,激起了我们崇敬、热爱和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品质的感情。
感觉和情感在欣赏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是同我们对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在一起的,两者的
. . . .
. . . .
分裂必然要破坏艺术的欣赏。资产阶级的美学家常常夸大感觉和情感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把艺术欣赏归结为神秘的直觉活动,否定艺术欣赏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他们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在艺术欣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的,而且只有当感觉是伴随着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理解)的感觉,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正确或不正确的认识)的情感,才能有真正的欣赏活动存在。
其次,就革命文艺对群众的思想感情的作用而论,由于它是把阶级功利倾向和思想容融化在能够激起人们美感愉悦的审美形式之中,这就决定了欣赏活动中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二者的统一关系。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鲁迅说过:“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①艺术作品对欣赏者的这种特殊的精神作用,曾经为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艺术家所指出,所阐释。公元前罗马的贺拉斯曾经提出了文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②教育与教训不同,艺术作品对欣赏者寓教于乐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欣赏活动给人以道德和知识的教育,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二者之间在的、必然的联系。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生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各种艺术作品的性质
. .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