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 69. 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70. 榜样法的含义是什么?(材料分析题)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榜样等。
71.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运用榜样法?(材料分析题)
在德育过程中,运用榜样法要注意:
第一,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
第二,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
第三,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情感的冲动上。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第五节美育
第六节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72. 简述小学生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自我控制法;(6)惩罚法;(7)暂时隔离法。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73. 简述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班集体的形成一般经过一下过程:(1)组建阶段,该阶段由教师行政指挥;(2)形成阶段,该阶段涌现核心领导人物;(3)发展阶段,该阶段形成舆论班风;(4)成熟阶段,该阶段是班集体的成熟时期,体现集体特征与个性特长。
74. 简述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一个成熟的班级体,一般具备以下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 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4)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
76. 简述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材料分析题)
课堂中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2)客观性原则,指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3)有效性原则,指处理突发事件要讲究效果;(4)可接受原则,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5)冷处理原则,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冷静地观察一段,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77. 简述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
第二节班主任
78. 简述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的角色主要体现在:(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79.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简述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材料分析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理念下要求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80.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工作。(5)开展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8)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81. 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家访。由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2)班级家长会。主要目的是是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的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互信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3)家长学校。指家长在专业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4)家长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5)家长委员会。由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协调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82. 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1)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2)操行评语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3)操行评语的文字要简眀、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体化,严防用户不当,伤害学生感情,造成家长误解。 83. 简述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
班主任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育。
对先进生的教育要做到:(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做到:(1)关心和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对中等生的教育要做到:(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3)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节班级活动 第四节班队活动
84. 简述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
班队活动原则就是指为了保证班队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班队活动指导过程的客观规律。包括以下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计划性原则;(6)生活化原则。
第四章 学科知识 第五章 教学设计
第三节教案设计与编写
85. 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
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几种方式:(1)直接导入;(2)直观导入;(3)设疑导入;(4)趣味导入;(5)目标展示导入。
第五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86. 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医学生活的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的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第六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概述
87.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修改心理品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88.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即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即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即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育性规律。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
89. 简述我国小学教学原则。(材料分析题用到)
我国小学教学原则包括:(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 90.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91.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92.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3.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94.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材料分析题用到)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作业法;(10)实践活动法;(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95. 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识基础发生关系。(2)
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96.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第四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
97.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力和实践能力;(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第五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98. 教学实施的环节
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99.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第六节学习动机
100.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属于匮乏性需要,后三个层次属于成长性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101.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3)设置榜
样。(4)培养对学习的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102.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镜,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
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