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河东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8日在河东区第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河东区区长 李枝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河东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的政府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挑战,区政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半壁江山”的战略部署,坚决贯彻上级一系列方针政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攻坚、创先争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一五”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定实施了打造“半壁江山”五年发展规划,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建设,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分别增长16%、35%、25%和32.9%,“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4.8%、26.3%、27.6%和27.7%。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1.8:55.9:32.3调整到6.7:50:43.3。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抓手,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连续四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以“一号工程”为引领,严格落实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十一五”时期实施投资过3000万元的项目126个,完成投资118亿元,宏艺科技、天一液压、蒙凌汽车桥、中联水泥、观唐温泉、紫荆城、世界建筑博览
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2010年着力推进了“8+10+40”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
——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支撑,按照“园区承载、项目主导、集群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工业振兴年”活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50亿元、增加值45亿元、利税6.9亿元,分别增长30%、20%和30.8%,“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26.3%、27.6%和26.9%。2010年全区有31家企业产值过亿元,15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完成技改投入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4亿元,增长30%,宏艺科技公司成功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十一五”时期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名牌产品10件;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家、省级16家、市级24家;被授予“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区”、“中国脱水蔬菜加工城”称号。河东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入园企业达到75家,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亿元、税收7200万元,分别增长44%和106%。
——农业基础得到巩固。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基础,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品牌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十一五”时期年均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沂州海棠被推选为市花,荣获“中国海棠之都”、“中国木柳之都”称号。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市级33家,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23万亩、“双备案”基地6万亩,流转土地面积7.8万亩,荣获“中国莲藕之乡”、“中国草莓之乡”、“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区)”称号,被农业部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区)”。2010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优质农产品基地8.3万亩、“双备案”基地1.3万亩,建设生态林场3.3万亩,被确定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首批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沂州海棠”地理标志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荣获“中国酱菜之乡”称号。
——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坚持把服务业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亮点,以“三大板块”为载体,加快推进五金城、汽车城、食品城、温泉城、航空城“五城”建设,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彰显。整合提升商贸物流业,“十一五”时期开工建设商贸物流项目33个,搬迁提升钢材市场,临沂车辆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16个汽车4S店,“汽车城”形成规模,成功争创“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日用品直营店11处、便民店312个,农资直营店9处、
农资农家店315个,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为“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区)”。规范发展温泉旅游业,拉开了中国汤头温泉城开发建设框架,规划建设了观唐温泉等一批温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被授予“中国地热城”称号。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完成临沂国际影视城、滨河游乐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拓宽发展金融服务业,成立2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村镇银行、1家证券营业部。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5亿元、贷款余额73.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5亿元和11.5亿元,比“十五”末增加56.5亿元和24.4亿元。
(二)“十一五”是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五年。始终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战略,按照“345”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镇化水平有了新提高。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9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5.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2.6%,绿化覆盖率达到43%,分别比“十五”末提高20.6个和7.7个百分点。
——城乡规划实现新突破。与临沂市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相衔接,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突出汉唐风格,组织编制了河东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河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滨河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1项规划和8个乡镇街道总体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河东区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80个中心村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城乡规划建设秩序进一步规范。
——城镇建设实现新跨越。持续开展“城市建设推进年”活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3亿元,新建改建城区道路82公里,敷设供排水管网420公里、燃气管网209公里,新增城区绿化面积55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700盏,滨河东路、342省道改造、污水处理厂、政务大厦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推进滨河区域开发建设,完成搬迁面积497万平方米、还建面积178.4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面积218万平方米。2010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亿元,完成十大路网建设工程,新建自来水供水管网18.6公里、燃气管网57公里,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1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760盏。完成搬迁面积150万平方米、还建面积6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面积120万平方米。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承载能力。“十一五”时期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6亿元,新建改建区乡村道路294公里、大中桥梁14座,区乡村道路总里程达到958公里,比“十五”
末增加255公里。完成商业建设86万平方米、公共建设46万平方米、生产性建设214万平方米。建设供排水设施197公里、农田水利工程210处、沼气池1.5万个。新建扩建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6座,成功创建“全国电气化县(区)”。2010年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亿元,新建改建县乡道路28.3公里、村道21.5公里,改造危桥2座。完成商业建设14.9万平方米、公共建设20.9万平方米、生产性建设44.7万平方米,扩建110千伏八湖变电站。
——社区建设呈现新亮点。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2009年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两年共建设农房23440户、改造危房2455户、总建筑面积289.4万平方米,整体工作保持全市第一、全省领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区)”。2010年重点实施6个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建设多层住宅楼31栋、1876户。城市社区建设稳步推进,45个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17个达到了1000平方米以上,三官庙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环境整治展现新形象。全面贯彻和落实临沂市“一创六建”工作部署,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镇管理要求,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在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成立城管中队,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城区建成29处公厕、13处垃圾收集站、6处环卫工人休息室,建立了“村收、镇集、区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村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建设,完成村庄道路硬化面积19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8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710盏,村庄“五化”达标率达到95.1%。
(三)“十一五”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打造“半壁江山”的第一动力,激活内力、借助外力,挖掘潜力、形成合力,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完成政府机构、区乡财政体制、农村综合配套、国有粮食企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企业产权制度等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文化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启动实施。承担了我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重要任务,德力西再生塑料产业园被确定为临沂市再生资源生态工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