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设原气体两者各为1体积,则液面上升的高度是试管高度的3?。
232.标准状况下,在三个干燥烧瓶内,分别充入一瓶纯净的氨气,一瓶含一半空气的氯化氢和一瓶混有体积比为4:1的NO2和O2的混合气体,然后分别作喷泉实验,则三个烧瓶中溶液的浓度比为B
A.2∶1∶2 B.5∶5∶4 C.1∶1∶1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进入烧瓶内的液体体积等于溶解的气体,三个烧瓶内液体的浓度之比为 4V3V10.5V25=5∶5∶4。 ∶∶22.4?V122.4?0.5V222.4?V33.将一定量的NO2充入量筒中,并将量筒倒置于水槽中,待量筒中液面不再上升时,向量筒内缓缓通入氧气,当耗氧42mL时,量筒液面与未通氧气之前相同,则NO2的体积为 。 答案:72 mL
解析:剩余气体只能是O2。设有3X mL NO2,溶于水生成X mL NO与O2反应为:
3X=42,X=24 mL,原气体中V(NO2)=3X=72 mL。 44.把40 mL NO和NO2的混合气体与20 mL O2混合并倒置于水中,充分反应后,只剩余5 mL气体,则原气体中两者各多少毫升?
答案:若剩余O2,则原气体中有30 mL NO2和10 mL NO;若剩余NO,则原气体中有12.5 mL NO2和27.5 mL NO
解析:设原气体中有3X mL NO2,40-3X mL NO,溶于水时,NO2生成X mL NO,此时有40-2X mL NO,再与O2溶于水。 (1)剩余O2。
4NO+3O2+2H2O=4HNO3,X+
4NO +3O2 +2H2O=4HNO3 4 3
40-2X 20-5 解得:X=10,则原气体中V(NO2)=30mL,V(NO)=10mL (2)剩余NO。
4NO +3O2 +2H2O=4HNO3 4 3
40-2X-5 20 解得:X=
25,则原气体中V(NO2)=12.5 mL,V(NO)=27.5mL 6
三、硝酸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规律
1.硝酸越稀,金属越活泼,硝酸被还原的价态越低。一般情况下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二氧化氮,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一氧化氮。
2.除Au、Pt等金属外,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其它金属均能与硝酸反应,但不产生氢气,金属一般被氧化成高价。
如: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特别关注
常温下Fe、Al遇浓硝酸发生钝化
5
3.Fe与硝酸反应时,少量的铁与硝酸反应生成Fe3+,过量的铁与硝酸反应生成Fe2+。 4.某些非金属单质也能被硝酸氧化,如碳被浓硝酸氧化的方程式为:C+4HNO3(浓)△ CO2↑+4NO2↑+2H2O
5.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方法——守恒法 (1)电子守恒
金属失电子数=生成气体时HNO3得电子数 (2)电荷守恒
-
HNO3反应后,所得盐溶液中金属离子与NO3所带电荷数相等(不考虑水解和水的电离)。
(3)原子守恒
-
消耗HNO3的量=盐中NO3的量(HNO3体现了酸性)+气体中N原子(HNO3体现了氧化性)的量
典例精析
(2011·河南省内乡高中高三第六次统一模拟考试)将一定质量的铁投入10.0ml某浓度的HNO3中恰好完全溶解,将产生的气体全部收集并与672ml(标况)O2混合恰好能完全被吸收,在铁和HNO3反应得到的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直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又收集到无色气体224ml。则原来投入的铁的质量是
A. 4.20g B. 2.80g C. 28.0g D. 42.0g 答案:B
解析:由“铁和HNO3反应得到的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直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又收集到无色
0.224?3?0.03mol,22.4设开始时生成的Fe3+有x mol,根据电子守恒,铁化合价升高数值与硝酸中氮化合价降低值相等,硝酸中化合价降低的N都转化为氮的氧化物,溶于水时,氮氧化物化合价升高值又与氧气化合价降低值相等,由此铁化合价升高值与氧气化合价降低值相等,有3x+0.03×气体224ml。”可知开始时铁与硝酸反应生成了Fe2+和Fe3+,且n(Fe2+)=2=
0.672?4,解得x=0.02 mol,所以投入的铁质量为m(Fe)=(0.02+0.03)×56=2.8g,选B。 22.4典题训练
(2011·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将1.92gCu和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随着...Cu的不断减少,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当Cu反应完毕时,共收集到气体1.12L(标准状况)(不考虑NO2与N2O4的相互转化),则反应中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0.05mol C.1.05mol D.0.11mol 答案:D
解析:Cu与HNO3反应后,生成了Cu(NO3)2和氮的氧化物,根据氮守恒,HNO3物质的量等于Cu(NO3)2和氮的氧化物两者中的N之和,则n(NO3)=
-
1.921.12?2??0.11mol,选D 6422.4【感悟高考】
1.(2012山东)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C. 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2.(2012上海)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6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3.(2009·宁夏高考)将22.4L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11.2L(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 A、NO2 B、N2O3 C、N2O D、N2O4 4.(2012四川)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制取氨气 装有足量干燥剂 的 干 燥 管 装有氧化铜 的硬质玻管 装有足量浓硫酸 的洗气瓶 测定生成 氨气的体积 实验中,先用制的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毕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a 有空隔板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m1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2g、生成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
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g、生成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 。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
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甲小组 乙小组 ② A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氢氧化钙、硫酸、硫酸铵 制备原理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 。 A B C D
浓氨水、氢氧化钠 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 7
(4)甲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 (5)乙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
因是 。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某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氨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 。 5.(2010·重庆高考)某兴趣小组用题27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积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
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为保证在装置4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装置3应装入_________;若取消3,在4中仅
观察到大量白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氨催化氧化,也可用装置5替换装置_________(填装置代号);化合物X为
_________(只写一种),Na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6.(2010·海南高考)根据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可设计测定铜元素相对原子质量Ar(Cu)(近似值)的实验。先称量反应物氧化铜的质量m(CuO),反应完全后测定生成物水的质量m(H2O),由此计算Ar(Cu)。为此,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试剂如下(根据需要可重复选用,加入的NH4C1与Ca(OH)2的量足以产生使CuO完全还原的氨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还原炽热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所提供的仪器及试剂中选择并组装本实验的一套合理、简单的装置,按气流方向的
连接顺序为(用图中标注的导管口符号表示)a→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若测得m(CuO)= a g,m(H2O)= b g,则Ar(Cu)= _______________; (4)在本实验中,使测定结果Ar(Cu)偏大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CuO未完全起反应 ②CuO不干燥 ③CuO中混有不反应的杂质④ 碱石灰不干燥
⑤NH4C1与Ca(OH)2混合物不干燥
(5)在本实验中,还可通过测定______和_____,或_____和______达到实验目的。 【考点精练】
1.(2011?湖北孝感一中模拟)已知NO2遇水发生反应:2NO2+H2O=HNO2+HNO3,试验证明将NO2通入水中会逸出NO气体,而通入NaOH溶液中则可完全被吸收,通入Na2CO3溶液中只生成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NO2非常不稳定,其分解产物为NO和H2O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