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1 4:28: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卷分析]

[备考指导]

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1.结构章法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

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

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

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望江2014· 怨· 广东卷 送别》 基调(怨)。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

②暗示了作品的感情(送别诗)。 《寻南2014· 溪常山 全国大道人隐纲卷 居》 山道人隐居)。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③提示了写作对象(常 事件(寻)。 ②交代了人物(道人)、 2015· 福建卷 《秋夜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纪

纪怀》 怀)。 ①点明了地点(南溪)。 卷别 2015· 全国新课标 卷Ⅱ 《残春 标题 蕴含信息 ①点明了时间(残春)。 ②点明了地点(旅舍)。 旅舍》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残)。 ①点明了时间(秋夜)。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

题目。

卖花声·雨花台①

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词中的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 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

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中的意象可能是单个

的,也可以是多个的。根据题干中“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是由意象的特点来决定的。 参考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不能少于4个)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律、绝、词、曲还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故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李弥逊《春日即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①的前半句很好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

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词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参考答案:主语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语序倒装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

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

(2)宾语前置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

处。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柳

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宾语前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 参考答案:宾语前置,更富有韵律美。

(3)主宾换位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

处。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

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白了,显然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将“香稻”“碧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 参考答案: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d9g245zel6c4rp7oypx5gf8x599m300t0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