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五单元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事,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来到双龙洞,按照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外洞、孔隙和内洞,以表达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二课,既可作精读课文品读,也可当习作例文学习写作。本课条理清晰,按照游览顺序把作者游双龙洞的经过写得清楚明了,且景物之间过渡自然贴切,是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好载体。课文对于“孔隙”的特点描写,匠心独具,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窄小有了清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让人对孔隙的危险有了身临其境般的切身体会。而“内洞”的描写,突出了“大”和“奇”,既点明了“双龙洞”得名的由来,又展现了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奇景,却又言犹未尽,适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施语言实践。
二、教学要点
1.生字识写。
课文22个生字,7个要求会读、15个要求会写,其中,“浙、臀”两字,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2.品味语言。
课文是一篇游记,是学习游览顺序行文的典范文本。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同时关注景物之间的自然过渡。抓住重点语段,探究作者通过多种手段将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重点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内洞”的“奇”与“大”。
3.习作策略。
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是这个习作主题单元教学重点。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学习按游览顺序习作的范文,围绕习作主题,需要开展三个层次的习作学习:(1)“游览路线图”,理清游览顺序;(2)“交流平台”,梳理归纳习作方法与策略;(3)“初试身手”,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并尝试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特点写出来。
三、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4.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示课题,初识游记。 1.教师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读课题。
出示“记”在字典中的意思选项,想想题目中的“记”应取哪个意思选项?
像这样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我们叫它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游记,作者是叶圣陶。
2.认识名家:叶圣陶
出示作者信息:
叶圣陶,男,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现
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就是他写的。
自由读,你获取了作者的哪些信息?
板块二:学习生词。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要点:“簇”“兀”
2.出示需要正确书写的生字,学生描红,自主小结书写要点。
要点:“浙、窄、臀” 指导:左中右结构的字,根据组成部分的大小,合理安排宽窄;上宽下窄字的书写方法。
板块三:填路线图,初试身手。
1.默读课文,自主完成课后问题1的路线图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路线图
同学们,请四人小组内分享自己所填的路线图,如果组内有不同答案的,请议一议,不能形成共识的,等会班内交流。 3.展示一到两组路线图。 4.学习游览顺序。
像这样,作者按一定顺序游览一个个地方,把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这就是游览顺序。默读课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怎么把这一处处景物连起来的。
把你找到的景物之间连接的句子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出示句子】
(1)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3)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读一读,说一说,用上这些句子后有什么好处?
是啊,用上这样的句子,把各个景物很自然地连起来了,游览经过就显得特别自然。 5.初试身手
【出示“初试身手”】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提供的示意图,请你设计一条参观路线。 (1)画一画
仔细看图,根据植物园的门及景物的布局,设计一条合理的参观路线,并在示意图上画一画。
(2)议一议
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们设计的参观路线合理吗?你又有怎样合理的建议? (3)说一说
合理的参观路线图我们已经画好了,下面我们要按顺序来说一说,在说之前啊,请你仔细看图,图中的小作者是怎么介绍去“芍药园”的?
真会发现,我们可以学着图中的提示,也可以学课文中景物之间自然连接起来的办法,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4)评一评
评价要点:按照设计的示意图按顺序说,能把景物之间自然连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说的清楚,连接自然。
板块四:研读孔隙,感受特点 1.聚焦“孔隙”,把握特点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介绍了双龙洞,他重点介绍的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孔隙”的特点,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孔隙的特点。
2.抓住关键,品味特点。
孔隙,是那么小,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小”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读这个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划一划能表现“小”的语句,圈一圈关键词,写写你的批注。
交流学习成果,相机出示。 【出示句1】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要点:通过船的形状小来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2】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 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要点:通过只能两头拉绳才能进出,而不是用船桨,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3】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 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要点:抓住双重否定句“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及关键词“贴”,从我一系列的所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