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不同课型的媒体优化
王少卿(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 衡水 053000)
摘要
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使用不当就会走入教学误区,所以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教学与新授课、讲评课和复习课三种课型优化组合,可以最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而又避开因滥用生物多媒体教学产生的许多消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型;媒体优化
Abstract
In high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 a certain extent,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but improper use will be into the teaching errors, so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new teaching, to speak Pingke and review lesson three lesson type optimized combination, can most effectively play the superiority of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to avoid many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misuse of biological multimedia teaching.
Keywords: high school biology; class type; media optimization
近年来,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很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推动了生物教学改革,为新课改实施注入生机和活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是部分老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应用中过于极端化,走入了教学误区,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实际作用,甚至导致某些人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怀疑态度。媒体的优化,就是在最需要媒体的时候,使用最恰当的媒体发挥最大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教学与不同课型优化组合,可以最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而又避开因滥用生物多媒体教学产生的许多消极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新授课型、讲评课型和复习课型中进行媒体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了阐述。 一、新授课型的媒体优化
(一)新授课导学策略
新授课是以传授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过程 ,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 ,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 因此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的特点在于知识是全新的,但它又是以旧知识为基础,所以把握知识的连贯性,合理地引入新课是非常重要的。操作要义如下:
1.投放学案,明确任务。在上节课学习任务完成后投放下一节教学案,根据学案提供的教学目标,浏览教材,认定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任务。
2.自主预习,初步自测。根据教学案的自学提纲,回顾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预备知识,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内容。尝试完成探究导航中的问题。记录学习中
的心得体会和疑难问题。完成课堂评价练习的A级题,对预习效果进行初步的自 我测评。
3.学案收批,了解学情。教师于上课前收批学生的教学案,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学生记录的疑难问题,对需要重点解析的问题设计好突破措施。
4.讨论交流,分组展示。上课开始,教师简单点评学案的收批情况,对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解决的问题,画龙点睛式简单处理。提出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分组展示。
5.点评释疑,构建网络。对各组展示的内容师生共同点评。对展示的结果进行认同、补充、完善。对疑难易混易错问题,老师进行精讲突破,或适当穿插典型训练题,力求即时内化。处理完知识点后,构建本节知识网络,或与以前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完善知识框架。
6.定时训练,巩固提升。限时完成课堂评价练习的BC级题。分组展示答案,或自愿展示答案。集体评议,统一答案。
7.反思感悟,拓展提高。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检测效果,进行反思感悟,梳理知识或整理错题集。学有余力的学生,当堂完成或课下完成相应的拓展提高题。
(二)新授课媒体优化原则
新授课的关键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要求下,媒体优化的原则可以概括为:
1.以学为中心的原则。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自我反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和解答课件中设置的问题。
2.情境化原则。创设一种与学习相联系的现实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同化和索引当前的学习内容,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
3.协作学习的原则。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使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被全体所共享,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一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二是能将知识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
4.媒体多元化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效果,多媒体课件应适当包含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及互联网的信息等,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5.强化训练原则。精心挑选本主题中既有反映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的练习,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和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6.与传统教学手段协调互补的原则。在一堂课中,语言表述是基础,板书、板画是纲要,多媒体绝对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媒体毕竟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选择何种教学手段必须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效为依据。当然,一堂课中应以一种教学手段为主。
另外要强调的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与教学语言的配合,教师的语言能使电教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多媒体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语言所要表述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确,与媒体结合的恰到好处。
下面提供一个成功的新授课媒体优化案例(细胞增殖),以期大家在今后的新授课中更能得心应手的利用多媒体。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旧新知课 识 2 分钟 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 提问: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学生回答:联系学生已有的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是细胞分裂和细知识。 与鼠相比较,大象的个体很大,是不是胞生长的结果。 组成大象的细胞体积特别大? 评价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 不是,主要创设问题情景,事实上,不同动植物的同类器官或组织是因为大象体内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并且生物的细胞数量多 欲望,主动地参体内的细胞都是很微小的。为什么细胞与学习过程。 不能够无限长大呢? 引导学生分析制定实验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探究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指导好学生进行观察:①应该如何切琼脂块才能减少实验误差?②如何判断NaOH的扩散深度并准确测量?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NaOH的扩散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 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使学生学会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迁移到细胞。 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那么,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按确定方案,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学生充分理解了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使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并且会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迁移到细胞。通过对“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的讨论还有利于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 知识。 讲 授 新 课 14 分钟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讲 授 新 课 5 分钟 既然细胞体积不能无限长大,那么,生 物体积的增大要靠细胞增殖来增加细 胞数量。细胞是如何增殖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①细胞增殖有什么重要意义?②学生自主阅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③什么读、思考,并回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哪几个阶答有关问题。 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 教师通过模拟动画逐步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在黑板上进行有关板图。 在间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复制后可形成姐妹染色单体,由于染色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板图来观察细胞内所发生
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讲 授 新 课15分钟 体呈细丝状,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楚。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本身的数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DNA数量加倍,每条染色单体各含有一个DNA。 在前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胞核中出现了什么、什么消失了”,并且要学生知道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在中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好时期。关于赤道板,要让学生明白是由于它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而得名,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结构。 在后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形成两套数目和形态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在末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胞核中什么消失了?什么重新出现了?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臵上出现了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最后,教师再一次利用3D动画整体演示有丝分裂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时期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有关动画、板图,思考并学会概述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的现象,引起思考,加深理解。 课件中的模拟动画可将微观、抽象的生命现象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时期的特征,也可使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总 结 提 升 (2分钟) 应 用 反 馈 (2分钟)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突出重难点。我在讲完有丝分裂的特点后还进行了如下的小结: 1、染色单体的形成和消失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2、DNA数量加倍发生在什么时期? 3、染色体数量加倍发生在什么时期? 4、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知识内化、迁课本P114的基础题第1、2、3题,拓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移 展题的第2题 (答案参见课件)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微观,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困难。为此,要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
和优化,有效利用课件分解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黑板的使用又克服了多媒体画面转瞬即逝的弊端,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评课型的媒体优化
(一)讲评课的特点
讲评课是指在练习或考试后对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和讲解的课型,它对落实基础知识,
相关推荐: